一些歐美的技師會用儀器當做輔助的工具,用來修改自己的音準曲線,但絕對不會靠儀器來調音。反對的總是大多數聲音。有人開玩笑說,用儀器調律的人是眼睛干了耳朵該干的活,還得要耳朵舒服。
綜合以上觀點,聽覺派發對用儀器調律的主要有以下兩大因素:1、調律儀器的制造上本身存在缺陷,固定的儀器只針對特定品牌;2、用非專業人士制造的調律儀器給調律專業人士使用;4、儀器調律必須在十分安靜的環境中才能進行,如果有雜音會影響到儀器調律的音準效果。
視覺派:儀器更大限度縮小基礎音偏差
相關方面的專業人士透露,一般初中級調律師考試的時候,12分音要求誤差為2音分,但是,高級調律音師一般可以控制在每個人0.5音分以內的偏差,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耳朵調律,最多也就0.3音分左右,而能達到這一水平的調律師在國內是極少的。而是用軟件的話,將誤差縮小到0.1~0.2音分之間也是很正常的。
調律師舉例說,前幾天給一位盲調接受的用戶調律,他看我用的軟件,就問準不準,于是我就耳聽分律,分完以后告訴他可以用軟件測試一下,看看耳朵和軟件差別有多大?軟件檢查下來分律12個音失3個點。用戶極為驚訝,原來人耳能做到這樣高的精度。
人耳號VS儀器號?我說:好的都好,差的都差,看誰用,看誰聽,二聽調律,是有很多高手,但未必都是高手,差的極多。
儀器軟件調律很多是新手,也未必都是差手,高手很多,我不少朋友用軟件調律的,原來得聽覺調律的基礎訓練都達到很高的水準。
好與不好,因人而異不論用何種方法,一能不能達到專業標準說話,即:音準、穩定、時效。
在調律過程中,音準出現邊調邊走,不斷變化,需不斷調整的一個規律。就是因為鋼絲的張力變化,引起音版出現沉降,致使調好的音還會走音不準,因為調律過程是以個破除老的平衡,建立起新的平衡的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是需要不斷檢查、調整的一個過程,只有當音準正確的情況下的音版才是狀態相對穩定的。
軟件有個過拉功能是我十分欣賞的功能,它可以計算出一般情況下弦張力變化對音板造成的壓力改變所帶來得音準變化,設定了過拉或過放值(25%~30%,并可以自己改變過拉在值),對走音過大的琴調律節省裂痕多時間,也避免了憑經驗果拉過頭斷弦的風險。并且其測弦諧音偏離數據提供參考依據,這個功能的應用在這次臺灣國際調律師大會上有人做了專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