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行是老上海繁華街市的一道獨特景觀。探究它的發展軌跡,對于從一個側面了解上海這座文化大都市的形成不無幫助。
1843年上海開埠,帶來了許多中國之前從未出現過的經濟和文化現象,琴行便是其中之一。就在上海開埠的那一年,由英國商人投資經營西樂的謀得利琴行在南京路正式開業。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經營西樂的琴行,專營英國生產的鋼琴、風琴和供教堂用的管風琴。新式八音琴,本行新到大小八音琴,內敲鐘鼓,其音甚妙,以及號筒、戰鼓、洋笛、洋簫等各色樂器俱全……請至英大馬路3號便是。謀得利琴行啟。從這條刊登在1894年《申報》上的廣告可以看出謀得利琴行經營的樂器品種之豐富。1875年,在清朝官吏周孝堂的資助下,英國商人又在南京路開辦了羅辦臣琴行。此后,葡萄牙籍的印度商人又在南京路開設了來瑞羅琴行。這個琴行不僅經營各種西洋樂器,還經營樂譜。當時全國各地音樂團體、音樂院校都向它采購,可謂是中國第一家西洋樂器和樂譜的專業商行。
19世紀末,除了幾家西洋琴行外,上海出現了一批國人自己開設的琴行。這些華人琴行的創始人大都是原謀得利琴行的技工,用在謀得利學得的技術和經營之道開辦自己的琴行。原謀得利工人黃祥興等人于1890年在現漢口路福建中路開辦的祥興琴行是國人開辦的第一家西樂琴行。此后,原祥興琴行工人程定國在四川北路開辦了永興琴行,原謀得利工人顧之榮等人在閘北開辦了精藝琴行,賀春生等人開辦了上海琴行。至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前后,上海經銷西洋樂器的琴行達數十家。
琴行催生了上海近代樂器制造業。謀得利琴行因華工勞動力廉價和華界地價便宜,于1870年在閘北太陽廟路寶山路興建了謀得利鋼琴廠,這是中國第一家鋼琴廠。上世紀30年代前后,謀得利鋼琴廠生意興隆,全廠有200余工人,月產鋼琴超過100架,占上海鋼琴市場總量的50%。接著,羅辦臣、永興、精藝等琴行也都紛紛開設鋼琴廠,并擁有了自己生產的品牌鋼琴。永興琴行的施特勞斯牌鋼琴、精藝琴行的精藝牌鋼琴、上海琴行的莫扎特牌鋼琴、鳴鳳琴行的華格納牌鋼琴、美惠琴行的霍夫曼牌鋼琴、羅辦臣琴行的魯濱遜牌鋼琴等,都是當時頗受市場青睞的品牌鋼琴。由此,使上海始于清乾隆、嘉慶年間小作坊式的傳統民族樂器業轉向規模化、產業化的現代樂器制造業。建國后成立的上海鋼琴廠就是以這些琴行工廠為基礎組建的。
琴行助推了近現代上海音樂教育。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變法維新思想影響下,創辦新式學堂的現代教育潮流開始興起,代表中國近代新音樂的學堂樂歌應運而生。當時學堂音樂課和教堂所用的西洋樂器和樂譜大多從琴行購得,有些家境較好的學生也到琴行的琴房練琴。現今上海琴行藝校或琴行音樂培訓中心與老上海琴行的音樂教育有著歷史的淵源。始建于1927年的國立音樂學院即現上海音樂學院開辦之初,16位音樂教師中有9位是授鋼琴、小提琴等西樂的。創辦于1912年的上海美專在中國現代著名音樂教育家劉質平的推動下,專設音樂系并開了鋼琴課。琴行則為這些院校的新音樂教育提供樂器和樂譜。
琴行見證城市興衰。屈指算來,上海琴行已走過了整整170年艱辛漫長的歷程。在琴行的發展過程中,曾受到戰爭的影響和建國后政治運動的沖擊。謀得利琴行就因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英與日開戰而正式關閉。文革期間,上海的琴行幾乎消失。改革開放后,琴行在申城迅速復蘇,日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興旺景象。目前僅金陵東路樂器一條街及汾陽路附近的琴行就達上百家,形成了產業化發展的趨勢。
城市音樂素質反映城市品質。希望今天星羅棋布的都市琴行在提升市民音樂素質、推動音樂文化產業發展、打造高品質的文化大都市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