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重陽節,然而年過七旬的蔡勝德和卞藝妮夫婦倆選擇慶祝重陽節的方式卻很特別:既不是游山玩水,也不是登高望遠,而是在吳中區光福鎮太湖漁港村里圍著一群孩子們吹拉彈唱。
音樂系的高材生曾為周總理作表演
走在光福鎮太湖漁港村,人們經常會看到一對氣質出眾的老年夫妻攜手走在湖邊的小路上欣賞太湖美景,看到動情處常常會忍不住高歌一曲甚至對著夕陽下的漁船桅桿舞動起來,濃濃的藝術氣息讓人們總以為他們只是在這里度假采風。但是一路上不斷地有漁民的孩子看到他們沖過來,高興地尖叫:奶奶老師!爺爺老師!孩子們并不知道這對爺爺奶奶年輕時曾有過怎樣精彩的經歷,他們只知道:以前總看城里小朋友彈鋼琴、打太極拳,現在這對爺爺奶奶來教他們了。
73歲的蔡勝德和71歲的卞藝妮年輕時同為南京師范大學音樂系的學生,郎才女貌的他們在當時的校園里是令人羨慕的一對,大學畢業后,兩人雙雙考入了北京空政文工團,蔡勝德分配在歌劇團,卞藝妮分配在歌舞團。蔡勝德參與創作并演出了所在的空政歌劇團的大型歌劇《江姐》,藝術事業風生水起,年輕漂亮的卞藝妮因為業務水平出色,經常有機會為中央首長單獨表演節目:我是蘇州人,周恩來總理非常喜歡聽我唱《蝶戀花》。那時首長們晚上會有一些文藝活動,總理經常把我單獨叫到他們餐桌前,為他表演。
1985年,步入中年的蔡勝德和卞藝妮回到了蘇州,蔡勝德在蘇州歌舞團擔任藝術總監,卞藝妮則從事媒體工作。日子看似就將這樣一直過下去了,但是6年后,夫妻倆作為藝術家的浪漫細胞在蔡勝德的一次南下出差時雙雙爆發了:蔡老師帶隊去深圳演出,我就請了兩星期的假和他一起去看看。沒想到一踏上深圳的土地,我們都覺得,哎呀,這個城市太有活力了,我們應該在這里生活。 兩個搞藝術的人很快就在深圳找到自己的發展空間,并很快在深圳的藝術圈子里小有名氣。卞藝妮告訴記者,十幾年前她在深圳教小孩子彈鋼琴,那時候一個人一節課的收費就在200元以上了。
一次開捕節讓他們決定留下教孩子
2009年,在深圳闖蕩了將近15年的夫妻倆回到了蘇州,過起了安逸舒適的晚年生活。 2010年8月,蔡勝德和卞藝妮受邀來到吳中區光福鎮太湖漁港村參加太湖開捕節的開幕式,卻讓兩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開捕節的主題是漁家的生活,可是我當時看到在舞臺上表演的小朋友全部都是外地小朋友,他們唱著漁歌跳著漁家舞。我當時看著臺下看熱鬧的漁港村的孩子,心里很難受,為什么漁民們不能在自己的節日里自己搭舞臺表演呢? 蔡勝德夫妻告訴記者,他們發現漁村里的孩子因為缺乏基礎的藝術培訓,連站在人前的基本站姿、如何張嘴唱歌都不會,兩人覺得非常惋惜:太湖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湖泊,今后隨著文化藝術的交流,總有一天世界各地知名湖泊邊的孩子們會有機會站在一個舞臺上交流演出,難道到了那個時候,我們的太湖還要從別的地方借人來演出嗎?
蔡勝德夫妻決定留下來,改變漁村的藝術狀況,而這個改變就從孩子開始。與城里鋼琴課200元一堂課的收益相比,選擇到漁村安家落戶,他們必須放棄許多東西。而此時的夫妻倆更是暗暗下定決心,名與利都必須拋之腦后,他們只是真心地想幫幫孩子們。
隱居太湖邊給漁村娃藝術啟蒙
2010年那次開捕節沒多久,蔡勝德夫婦倆就把家從蘇州市區搬到了太湖邊,他們在漁港村租了一套房子,開始向漁港村領導、幼兒園和小學的領導、孩子的父母們游說,讓他們接受自己無償的藝術課。在漁村里傳播藝術比在城里難得多,很多漁民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把時間浪費在這上面,他們認為這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耽誤他們的前途。 蔡勝德夫妻的想法很快得到了漁港村王伯明書記的支持,在他的介紹下,夫妻倆開始走進漁港村的幼兒園,給孩子們開課教授鋼琴和太極拳。
但是在漁港村,所有孩子不但沒有任何鋼琴的基礎,連基本的識譜都不會,卞藝妮主動接下了這個大部分人敬而遠之的重擔,耐心地給這些4、5歲的孩子教授鋼琴,蔡勝德則發揮自己的特長,教孩子打太極拳。漁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樣聰明,這些東西他們一學就會,而且都非常有興趣。 卞藝妮興致勃勃地告訴記者,兩個月之后,她教的48名孩子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彈一首完整的練習曲,雖然是最簡單的曲子,但是孩子們身上已經可以看到藝術的氣息了。
漁港村王伯明書記告訴記者,由于地處太湖邊很難發展工業,在整個吳中區,漁港村是經濟最落后的村之一。以前村里的孩子如果想學鋼琴或者唱歌跳舞等藝術課,要花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去城里,還要花一大筆錢,所以家長們既沒有精力也沒有財力去滿足孩子們的藝術發展需求,而蔡勝德夫妻倆的到來,則給漁村所有孩子提供了一個免費接觸藝術的機會。
卞藝妮高興地告訴記者,不久前蘇州市教育局專門撥款給漁港村添置了5臺鋼琴,漁港村也買了40臺電子琴,孩子們平時練琴更方便了。蔡勝德告訴記者,憑他們兩人的力量并不能完全改變村里的藝術教育狀況,所以他們下一步希望能對學校的藝術老師進行基本的培訓輔導,給孩子創造更好的藝術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