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底,新中國第一代樂器工人制造的第一臺國產鋼琴在北京誕生,這臺鋼琴經過技師的精心檢驗和調理后,出售給了北京育才學校。
1950年6月的一天上午,在北京新中國樂器工廠(北京鋼琴廠的前身)門前,兩輛黑色小轎車突然停了下來,朱德及其隨行人員在北京新中國供銷社經理謝邦選陪同下進入工廠參觀視察。
中南海木料運進樂器廠
朱德認真參觀了廠房,又來到車間詢問樂器生產情況,他與工人們親切交談,不斷地強調發展樂器工業的重要性,他還特別叮囑青年職工說:要好好
中央首長的親切教導與關懷給職工以極大的鼓舞,特別是與朱總司令握過手的干部、職工紛紛表示:咱這個不過三十多人的小廠,成立剛剛一年多,中央領導就在百忙之中親自來視察,并且還幫助咱們解決了大困難,這是對中國樂器工業發展的期望與鞭策,我們一定要以實際行動來回報中央領導的厚望。目前,除了多生產質量好的提琴、風琴和民族樂器之外,一定要造出一臺鋼琴來,向黨、向新中國獻禮。
鋼琴又稱樂器之王,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是其他任何樂器無法比擬的。可是要真正造出一臺鋼琴也絕非易事,鋼琴結構精密復雜,它涉及到木材、鑄造、聲學、力學、機械、化工等多個學科知識,生產一架鋼琴幾百道工序,八千多個零部件,有二百多根琴弦排列在固定的鐵板上,其張力達一萬八千多公斤。這種洋樂器二百多年來一直由歐美壟斷,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韓國相繼崛起,開始機械化生產鋼琴,而在舊中國沒有人敢試一試,生產鋼琴只能是一個夢想。
首臺國產鋼琴售給育才學校
在中央領導的感召下,創業者們憑借多年接觸鋼琴的經驗和體會,憑借勤勞智慧的雙手,決心要把鋼琴制造出來。
技師王來安白天修鋼琴,晚上回到廠里和大家一起鉆研,每天要干上十多個小時。眼睛熬紅了,身體累瘦了,始終沒有動搖要制造鋼琴的決心。
他把家里修琴用的材料全拿出來了,手搖打弦車也捐了出來;為了一個難題不惜多次利用修理鋼琴的機會反復測試找到答案;沒有鋼琴專用的生達呢就用喇嘛的大紅袍來代替;沒有材料就到磁器口舊貨市場上去尋摸,從舊家具中選用一些可用的木料做木部件;沒有琴鋼絲就把輪船上用過的纜繩劈開用打弦機拉直再拔絲出來代用;總檔打眼兒對精度要求高,沒有手電鉆就用木工手搖鉆,反復測量,一點一點啃出來;制作一些木零件沒有專用設備就用手工一點點摳出來。
此外,工作人員又從上海買來一些零件,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努力,終于在1950年底,新中國第一代樂器工人制造的第一臺國產鋼琴誕生了。這臺鋼琴又經王來安精心地檢驗和調理后,售給了北京市育才學校。
樂器廠迎來上海新員工
1951年,新中國樂器工廠又生產出十臺鋼琴,北京能制造鋼琴的消息傳出后,吸引了許多在上海摩德利琴行工作的職員。他們帶著制作鋼琴的特長和技能,舉家攜眷相繼來到北京,加入新中國樂器工廠,為北京樂器制造業充實了技術實力,從此,工廠如虎添翼,為中國鋼琴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