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韓國四大鋼琴制造商之一,三益的歷史不過34年,就在這期間,隨著朝鮮戰爭后的復蘇,它從一家毫無根基的公司發展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鋼琴制造商之一。
1958年,李霍尹(Hyo Ick Lee)主席建立了這家公司,用霍魯格(Horugel)的品牌名生產立式鋼琴,這一名稱一直使用到1970年三益牌介入為止,于1973年1月正式更名為三益樂器株式會社。
作為國內市場的主角,三益在1964年成為首家出口鋼琴的韓國公司,它向香港出口了10架立式鋼琴。公司立式鋼琴的產量穩步上升。
1970年,在獲得韓國工業和貿易部門的鋼琴獎勵下,三益成為第一家韓國大鋼琴的廠商。
在1971年三益已成為韓國鋼琴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品牌。接下來幾年中,他們著力保持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并將重點資源用于擴大公司的出口。
1980年收益在西德設立了分支機構,不久又與美國鮑德溫鋼琴和風琴公司合資。公司從建立伊始,到擴展它的出口業務,始終不懈地運作著。
70年代,三益集中力量成功轉型為國際性企業。1978年在美國加州洛杉磯設立了辦事處,1980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也設立了辦事處。在美國,三益樂器的銷售量迅速增長,1982年,三益公司宣布在美國設立美國分公司—Samick Music Corporation(三益音樂有限公司-SMC)。
自1983年與德國鋼琴設計師、技術專家 Klaus Fenner (克勞斯•芬納)技術合作以來,三益專注開發新產品,追求質量的穩定性。芬納先生是著名鋼琴設計師,設計了German Imperial Scale ( 德國高端比率)。
1980年初,三益分別在韓國,印尼,中國制造三角、立式、數碼鋼琴等。可惜李霍尹先生沒能看到三益的飛速發展,1990年,因癌癥逝世了。
此時,韓國經濟大人物 - 金鐘燮的出現帶來了新的領導能力和資本。金鐘燮先生,一個擁有十二個各種各樣的企業的企業家,是亞洲地區著名的企業家之一。
1990年在數次變動后,公司自豪地擁有了分別生產立式鋼琴、大鋼琴和數碼鋼琴的工廠,它們全都結合了當今最先進的發展技術。
1996年,三益在印度尼西亞設立工廠,與原本屬于他們自己的木材處理廠結合,同時生產立式鋼琴和大鋼琴。隨著千禧年新的鋼琴生產線的到來,他們只用了44年的時間來生產樂器——在短短的時間里他們邁開了大步,期待著未來在這一領域扮演重要的角色。
2002年6月,他以一百萬美金戰勝其他樂器公司,成功購買了三益樂器公司。僅僅三年時間,公司股票增長了五倍,讓三益樂器公司成為世界上成功的鋼琴制造商。
三益樂器有限公司現在是全世界鋼琴銷售排名第三,年產量3萬臺以上的優秀鋼琴制造業先鋒,產品出口到亞洲、歐洲、美國及其他國家,現今已發展成為韓國歷史上持續穩步經營、規模最大的鋼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