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紀念威爾第誕辰200周年的音樂會演出,4月28日晚巡演于上海城市劇院的會飛的手指鋼琴四手聯彈音樂會是對威爾第音樂作品的絕佳展示。意大利鋼琴家朱塞佩·布魯諾和保羅·瓦切皮納的精湛演奏技巧,忠于原作品風格的改編曲目為上海觀眾上演了一場精美絕倫的音樂盛宴。
音樂會曲目主要由威爾第的經典歌劇唱段改編而成,以中國聽眾較為熟悉的歌劇《茶花女》的前奏曲作為開場,耳熟能詳的《飲酒歌》在音樂會的一開始就將聽眾帶入了歌劇熱烈的氣氛中,《普羅旺斯的陸地和海洋》鋼琴家指尖夢幻般的音色和優美的旋律再現了歌劇中男主人公哀傷動人的詠嘆調。隨后《埃爾納尼》的改編曲《歌劇的魅力NO.3》繼承了和原作一樣充滿活力和激情洋溢的旋律發展。而《圣女貞德》幻想曲貫穿全曲的熱情與力量、生機與活潑,以動人的旋律表現的淋漓盡致。改編自游吟詩人的《歌劇幻想曲》起伏跌宕的旋律和鮮活的音樂形象讓現場觀眾為之動容,彷佛帶領聽眾走進了幻象中的世界。《納布科》的合唱和獨唱部分是其音樂上最大的亮點,而鋼琴原汁原味的演繹獲得了現場大量聽眾的認可。
威爾第音樂作品的雅俗共賞使得他在中國擁有大量的聽眾,但歌劇唱段的聲樂藝術性也為鋼琴四手聯彈的改編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如何在器樂上展現人聲音樂的魅力?如何在一臺鋼琴上重現歌劇作品的恢弘氣勢?這些都為威爾第作品進行器樂改編提出了很大的難度和考驗。鋼琴四手聯彈的形式無疑對歌劇作品的多聲部和交響性的展現提供了基礎,而忠于原作的經典旋律和鋼琴作曲技法的完美融合將威爾第音樂作品的再詮釋和再演繹推上了頂峰。在現場的演出中,我們可以聽到改編曲目運用了大量的鋼琴創作技法,層層疊進,引人入勝,足以見作曲家J·A·蓋茲(J.A. Getze),讓·保羅(Jean Paul)和卡洛塔·法拉利(Carlotta Ferrai)的創作改編功底。尤其音樂會的最后一組曲目,意大利當代著名女作曲家卡洛塔·法拉利在2012年特別為布魯諾和瓦切皮納這對鋼琴組合創作的以威爾第歌劇旋律為基底的舞會組曲,選取了威爾第歌劇中如《女人善變》等經典唱段用狐步舞曲、瑪祖卡等不同的音樂體裁形式進行創作改編,將原作品的意味與新的體裁形成完美結合呈現在聽眾面前,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其曲風活潑、幽默,充分發揮了鋼琴的表現力,展現了四手聯彈的精湛技藝,在現場掀起了陣陣高潮,。
與在蘇州,深圳巡演時所不同的是,滬上演出的返場曲目除了中國作品《對花》以外鋼琴家還傾情演奏了家喻戶曉的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號作品,現場氣氛歡快而熱烈,滬上觀眾情不自禁的擊掌打節拍,而兩位鋼琴家興許也是第一次在古典音樂會受到現場觀眾如此合拍的回應,其表情從驚訝轉而到用眼神與現場觀眾交流互動,臺上臺下融為一體,音樂在這里真正的變為鋼琴演奏家和現場觀眾溝通的橋梁,音樂會也在鋼琴家與觀眾彼此的心靈碰撞中漸進尾聲,讓人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