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法國鋼琴家巴維首度在國家大劇院舉行鋼琴獨奏會,這位以詮釋法國作品而見長的藝術家今年已是第二次訪華。顯然德彪西年是一個重要原因。與今年春季在中山音樂堂完全德彪西專場不同的是,這一次巴維的曲目安排是半場德彪西、半場貝多芬,上半場演奏了貝多芬第13和第14鋼琴奏鳴曲。
巴維純正的法國學派出身,在他的貝多芬演奏中體現無遺。德奧鋼琴家更注重作品結構的規整與音樂清晰的線條感,巴維的演奏則是典型的音色考究,樂句充分舒展、閑適。第13和第14這兩首奏鳴曲風格接近,均具有幻想風格。巴維以敘事般的輕盈語氣營造出一個靜謐的空間,在他的手上強音似乎不會多過中強。我對他的第14月光奏鳴曲印象極其深刻,巴維作為一位音色塑造高手用靈動多變的音色將月光第一樂章描繪成了一幅朦朧畫卷,第二樂章不經意的自然手法為音樂留下了令人期待的懸念。在第三樂章急板,巴維準確把握住了速度和力度,絲毫沒有因為樂章整體速度的突然變化而讓音樂產生突兀感,整體上與第一、第二樂章相得益彰。
在貝多芬之后,上半場巴維還演奏了德彪西的月光。將德彪西和貝多芬的兩個月光放在一起是曲目編排上的成功,況且是極富詩意的巴維來演奏。
我幾乎沒有聽過比巴維更具有靈感的德彪西月光演奏者了,一開始空靈的音色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也展示出了巴維過硬的手上功夫,整個作品一切細節盡在掌握,變化幅度優雅至極,波瀾不驚卻又豐富無比。
下半場德彪西《前奏曲》第一冊巴維更是如魚得水。他的演奏真的讓人理解了為什么德彪西被人們稱為印象主義作曲家,朦朧卻不神秘。在這一時刻,法國的音樂傳統似乎就懸在巴維手上。12月6日晚的音樂會不一定是今年最佳,但一定是最舒服的一場。
在這個音樂全球化的時代,像這樣琴技純正又純粹的演奏家越來越少。巴維的這場演奏會無疑為北京紀念德彪西畫上了最合適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