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今晚四個人,就有兩位老師,對不對?昨晚,指尖下的對話雙鋼琴音樂會在南京文化藝術中心音樂廳上演,美國鋼琴大師帕芙麗娜以她喜歡的孔子作為開場白。四人行,即國際頂級鋼琴大師、美國曼尼斯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帕芙麗娜·朵科夫斯卡教授、利亞弗拉基米爾·瓦雷維齊博士及華裔青年鋼琴家張浩天和南京本土琴童鞠小夫。昨晚,他們八只手在兩架鋼琴上進行了一場美妙的音樂對話,南京觀眾被首次走進本土音樂廳的雙鋼琴演奏所折服,南京美好的九月,從精彩的琴鍵開始了。
可能有的觀眾對雙鋼琴還有點陌生,其實在巴赫年代就有這種表演形式了,那時還不止兩架鋼琴,甚至三架、四架、五架……大家注意,兩個人在兩臺鋼琴上同時演奏,不是在比賽誰更吵更快,而是在玩音樂表達音樂,利亞弗拉基米爾在演出開始前向南京觀眾簡單介紹了雙鋼琴。整場演出帕芙麗娜和利亞弗拉基米爾兩位來自美國的西方鋼琴家合作演奏了五首經典的西方音樂作品,莫扎特《D大調雙鋼琴奏鳴曲,K448》、肖邦《C大調回旋曲,Op.Posth》,組曲《丑角》、肖斯塔科維奇《A小調小協奏曲,Op. 94》和格什溫《波吉與貝絲幻想曲》。兩人在演奏每一首作品前還會簡單講解和點評,這首是莫扎特18世紀創作的D大調奏鳴曲,D調比較歡快,莫扎特所有D調作品都非常開心、美好、剛才那首是莫扎特唯一的一首雙鋼琴作品,下面這首是肖邦的曲子,這也是肖邦創作的唯一一首雙鋼琴樂曲……帕芙麗娜出色的技巧、對音樂的深入理解、豐富的樂思名不虛傳,尤其是其優雅的氣質和極具感染力的笑容征服了南京觀眾。而利亞弗拉基米爾嚴謹流暢、質感豐厚的細膩演奏也魅力四射。
兩位南京高手演繹《京韻》《茉莉花》
昨晚的演出由樂博公司主辦、新天地演藝中心承辦。除了兩位來自美國的鋼琴家,昨晚南京舞臺上另兩位高手也難掩其光芒。其中19歲的華裔青年鋼琴家張浩天出生在南京,昨晚他不僅演奏,還擔任了兩位美國鋼琴家的現場翻譯。在五首西方作品之后,下半場張浩天與南京本土琴童鞠小夫演奏了中國作品《京韻》,該作品是以京劇中固定曲牌為基本材料創作,整首作品也是以中國傳統音樂中的支聲復調手法構架其主要織體,兩個人的演奏既流暢又含蓄,濃濃的民族風引起了觀眾的情感共鳴。張浩天7歲時全家移民,所以他可以流利說中文,但不會寫漢字,不過他非常熱愛自己的家鄉南京,昨晚返場階段他又臨場加奏了一首《茉莉花》。現場的另一亮點來自12歲的南京本土琴童鞠小夫,曾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美國華人春晚、北京人民大會堂以及中國香港、新加坡等重大演出和比賽中有出色表現的他昨天受邀與大師同臺演奏,盡管年紀不大但已見過不少大陣仗的鞠小夫行云流水又淡定自若的表演已頗具風范,他的演奏贏得了觀眾用熱烈掌聲所表達出的驚嘆。其實在今年年初參加美國華人春晚期間,鞠小夫就曾在帕芙麗娜大師家里得到過親手指點,昨天下午在排練現場帕芙麗娜連連贊道:他的音樂感覺要遠超過他的年齡,這次他的音樂演繹又比半年前進步很多,我非常開心。
南京觀眾驚嘆瘋狂的手指好瘋狂
兩個人、兩架琴,但雙鋼琴并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現場四個人的表演極好地詮釋了這種演奏方式最大的難度:在技巧的基礎上,雙方更注重配合、理解與妥協,演奏家要互相感應到對方的節奏與氣息,完成默契和完美的呼應。整場演出的最后一首曲目是四個人在兩臺鋼琴上共同演奏一曲《卡門》中的《斗牛士之歌》,音樂本身熱情奔放節奏性強,而四個人的表演更是讓觀眾熱血沸騰、氣氛達到了高潮。這樣的結尾讓觀眾意猶未盡,在一再的掌聲后,四人返場,最后一支返場曲更是選擇了同樣熱烈的《瘋狂的手指》,八只手在黑白琴鍵上翻飛,快得讓觀眾的眼睛和耳朵都不夠用了,大家不禁贊嘆:果然是瘋狂的手指,好瘋狂!太精彩了,在演出結束后,兩位美國鋼琴大師帶來的少量CD也被觀眾迅速搶購一空。昨晚的觀眾席中不僅有南京的樂迷,記者還看到了不少外國觀眾前來觀賞,其中還有一位很特別的觀眾,他是真正只用耳朵在聽,因為這是一位盲人琴童。原來張浩天8月23日趕赴合肥參加一場為留守兒童舉辦的義演音樂會,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安徽的盲人琴童,昨天的演出他也把這位琴童請到了南京,演出前帕芙麗娜聽說了這個消息還堅持要見一見這位琴童,并當面鼓勵他堅持在音樂之路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