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輕音樂流行的年代,法國鋼琴家理查德·克萊德曼就開始風靡中國。到如今,輕音樂一詞已難覓蹤影,但克萊德曼卻能持續到現在,又在中國的各大城市刮起一輪克萊德曼旋風。
這個新年,克萊德曼又來到廣州,坐鎮中山紀念堂演繹他的流行鋼琴音樂經典。我本來對他的音樂漸生倦意,無奈在女兒的綁架下,也來一睹大師的風采。此番來穗,克萊德曼已經不再風流倜儻,而是年近六十的小老頭了。雖然演出依然那么賣力,卻無法再現當年意氣風發的神采。于是,他老人家開始玩起了新花樣,使他的演出不至于成為個人懷舊版的鋼琴卡拉OK。
玩花樣當然得結合中國的國情,克萊德曼深諳其中的奧妙。一直以來他總是在其創作中加入中國情愫,或者直接改編中國的樂曲。改編的藝術質量暫且不去評論,但這種做法頗受中國人民的喜歡,國人本來就難得從鋼琴的音樂中聽到地道的中國旋律,聽一個法國人演奏民族的曲調,更是親切感油然而生。這次,克萊德曼還請來中國一流的民樂演奏家加盟,而且都是很養眼的美女,舞臺上的表演熱情火辣,顯然好看多了。不過,美女們的表演好像有點兒過,有喧賓奪主之嫌。法國人從來不缺詼諧,音樂會中克萊德曼讓廣州的聽眾領略了一次法國人的幽默。我想,克萊德曼的老辣也體現在他一個人對舞臺的把玩上。譬如說,他會將演奏完的每一份樂譜手稿送給臺下的樂迷。又在演出間隙玩起打電話的游戲,說大家可以在場內給他打電話點演曲目。哈哈,樂迷們還信以為真呢。當恍然大悟之后,都不吝惜給他多一些掌聲和會心的微笑。顯然,這些都是他玩的噱頭,不過同時也釋放了他對廣州樂迷的誠意。
在音樂會之前主辦方組織了盛大的琴童選拔比賽,也是噱頭之一。選拔出來的十名琴童得以和他同臺演出,對琴童是莫大的鼓勵,家長更是自豪得很。雖然,他們一起演奏的《我愛北京天安門》差強人意,但還是博得大家的熱烈掌聲。
可惜的是,克萊德曼在玩這些花樣的同時,也消解了樂迷們對他鋼琴音樂的關注,他那看家的本領——流行鋼琴的魅力在漸漸消退。想當年,聽他的《水邊的阿狄麗娜》是一種什么樣的驚喜啊!而此次,我們卻只能在他玩的新花樣中獲得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