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只有年輕人會玩電吉他,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馬家軒給您露兩手。您聽,一首《賣花姑娘》,柔美的音調,正隨著琴弦的撥動,透過音響,陣陣傳來。仔細一瞧,老人的彈奏方法也挺特別,吉他橫放在膝蓋上,左手還拿著一根鐵棒。我這個是夏威夷演奏法,現在會這種方法的人已經極少了。
不僅會彈,老人還會做。靠著自學,從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馬家軒老人就開始自制樂器,合肥第一把國產電吉他就出自他手。50多年過去了,小提琴、電小提琴、電二胡、電吉他……老人做了近20把樂器。現在他有一個小心愿,希望能夠組建一支老年樂隊,帶著樂器,為社會義務表演。
起因
他為培養女兒學演奏,特地改造小提琴
照片已經泛黃,這僅有的一些圖片資料,點滴地記錄了老人跟音樂的故事。
一九四幾年的時候,我上小學四年級,當時學校有個拉二胡、吹喇叭的樂隊,那是我第一次對音樂有了概念。
隨后上了中學,有個老師會拉小提琴,我也跟著學了一陣。大學的時候,拉手風琴,工作了以后,學習吹小號……就是這些零零散散的音樂記憶,為馬家軒奠定了音樂的基礎。
但想起來做樂器,老人卻笑著說:最開始完全是為了女兒。當時想培養女兒拉小提琴,但是當時的小提琴都太大,不適合孩子練習。
于是馬家軒想到了為女兒做一把小提琴。
行動
悉心研究,找出教材上的76處錯誤
一竅不通的他,首先買了一本小提琴制作的書籍,開始摸索。就一邊看書,一邊去跟會做的人學習。當時的合肥三孝口附近,馬家軒經常在做琴人的店里,一待就是老半天。
一本由輕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小提琴制作》,馬家軒不知道看了多少遍。書頁已經泛黃,但用紅筆備注標明的圈圈點點,卻依然清晰可見。
馬家軒首先開始描繪構造圖,琴面、背板、側板、低音柱、琴角……每個部分他都力求精確。我找來一些廢木料,劈開,自己按照圖紙來制作,用鋸子鋸,用銼刀磨,不停地構思,調試。
隨著領悟的漸漸加深,馬家軒甚至找出了教材中的很多錯誤。我總共整理了76處,發給了輕工業出版社。很快,出版社給馬家軒回信了,對他的指正給予贊揚,并且表示會在新版中進行更正。
奇跡
他曾自制合肥第一把國產電吉他
如果說制作小提琴是因為親情,那么對馬家軒而言,制作電吉他,那就是一種激情。而這種激情,在當時著實創造了一個奇跡。
早在1959年,馬家軒就用將近三年的時間,自己制造出了當時合肥的第一把國產電吉他。
為證實自己所言非虛,老人找出了當時報社報道的圖文,這電吉他制作可真是不容易。
馬家軒說,在那時候,合肥的電吉他都是從國外進口的,就那么幾把。我最開始連見都沒有見過,只是在廣播里面聽過,覺得很好聽,就想著做一把出來。
一次偶然的機會,馬家軒親眼見到了一把電吉他,我才知道,哦,原來它是長這個樣子。
有了初步印象之后,馬家軒開始動手制作。沒有零件,他就用廠里的螺絲、鐵皮,自己設計,打磨。
我當時工資就一個月40多塊錢,而電吉他里面的一個漆包線就要一百多,頂我兩個半月的工資呢。
發聲、調音調、不斷地試驗,一把不行,再做一把,歷經近三年的時間,馬家軒自制的電吉他終于成功了。
成就
50多年,他制作了近20把樂器
經過不懈努力,第一把小提琴終于在1967年制作成功。
體積很小,大概僅有一般小提琴的二分之一大。這樣的大小正適合小孩子拉。
在此后的十年時間里,隨著女兒的不斷長大,馬家軒又隨后制作了五把小提琴,體積也是逐漸變大。
現在回想起這些事情,老人有些自嘲地說:本想培養女兒的,但女兒小提琴沒練成,我倒是做得越來越熟練了。現在這些小提琴已經被老人收藏了起來,作為女兒成長的一個見證,也挺好。
工作忙了,事情多了,但馬家軒卻始終沒有忘記音樂。
在他的手上,又先后制作出了電小提琴、電二胡等總共近20把樂器。
現在很多樂器都能買到了,我也始終想做一些市面上很少見的東西。
樂器做得多了,老人做起樂器來,也越來越駕輕就熟,現在一般一把平常的小提琴,十幾天就能做成。
不僅會做,老人還會彈。雖然自己沒有專門學過音樂,但聽聽廣播,老人就能把樂譜給記下來。
翻開一個小本,里面有一些零散的音符。有時候我自己也會譜寫曲子,都是即興的,自娛自樂,彈著好玩。
夢想
演奏夏威夷電吉他,想成立一支老年樂隊
老人彈電吉他,不僅潮,而且方式還很特別。
夏威夷吉他彈奏法,不知道你聽過沒有。現在年輕人或者歌星演奏的都是西班牙演奏法,而我這個是夏威夷演奏法,跟他們那個不太一樣。
可不是,老人現場彈起了一首《賣花姑娘》。
只見他的吉他是橫放在腿上,右手撥動琴弦,左手還拿著一根鐵棒子。這個鐵棒子叫音棒,用它在琴弦上滑動,可以調節音樂。
音色柔和,余音綿長,從音響中傳來,充滿了感情。現在在合肥,會這種演奏法的人可是很少了。
臨末,老人告訴記者,他其實有個小心愿,希望能夠組建一支老年樂隊。大家都帶上樂器,到街道社區,為大伙兒進行表演。
到那時,想必這個彈著電吉他的老人,一定也會讓你怦然心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