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對于熱愛鋼琴藝術的樂迷來說將大喜過望,因為在不到一周的間隔里,塔馬斯•瓦薩里與穆雷•佩萊希亞兩位世界頂尖的鋼琴大師將先后在國家大劇院登臺獻藝,兩場風格迥異的獨奏音樂會既代表了當代鋼琴演奏的最高水平,也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二人的雙雄會也成為了今年10月北京古典演出中最引人關注的亮點之一。
塔馬斯•瓦薩里:李斯特誕辰紀念日當天的特別現身
今年,圍繞著李斯特誕辰兩百年,世界各地開展了無數的紀念活動,國家大劇院也在國際鋼琴系列音樂會中特別策劃了8場盛宴李斯特系列。但塔馬斯•瓦薩里這場音樂會選定在10月22日其實具有十分特別的意義,因為在1811年的這一天,偉大的匈牙利鋼琴大師弗蘭茨•李斯特出生,鋼琴藝術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同為匈牙利鋼琴大師的瓦薩里出生于1933年,他少年成名,8歲時初次登臺,此后得到了匈牙利作曲家厄諾•多納伊的提攜。在布達佩斯音樂學院讀書時,他擔任作曲大師佐爾坦•柯達伊的助手,后者更以一部斯坦威鋼琴相贈。1948年,年僅14歲的瓦薩里就贏得了布達佩斯李斯特鋼琴比賽冠軍,從此奠定了他作為頂尖鋼琴家的地位。自此之后,瓦薩里頻繁與阿巴多、海丁克等指揮大師親密合作,還被薩爾茨堡音樂節、柏林音樂節邀請為貴賓,同時在柏林愛樂、倫敦交響等百余個樂團中擔任過指揮,在全世界刮起了一陣瓦薩里旋風。
因為地位與輩分極高,瓦薩里出現在國家大劇院的官方日程上也引起了樂迷們的很大震動。事實上,為了能在北京慶祝百年一遇的李斯特誕辰紀念日,瓦薩里甚至推掉了許多來自歐洲城市的邀請。而為了更好地紀念李斯特,大師更獨具匠心地挑選了四首曲目——李斯特師從貝多芬的學生卡爾•車爾尼,李斯特也同樣是貝多芬的精神繼承人,因此音樂會以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開場可謂實至名歸。下半場,瓦薩里將演奏繼承了李斯特所代表的匈牙利鋼琴學派的柯達伊創作的《馬羅謝克舞曲》,在音樂會最后,是李斯特傳作的貝里尼歌劇《諾爾瑪》幻想曲。李斯特曾為當時在歐洲流行的很多歌劇寫作幻想曲,這些作品既在音樂會上廣受歡迎,也對歌劇新作品的迅速傳播起到了很大作用,是李斯特最具代表性的一類作品。
從貝多芬到李斯特,經柯達伊再到瓦薩里,鋼琴藝術的兩百年將經由這場音樂會完整地呈現在北京觀眾面前,這將是在李斯特兩百年誕辰之時對大師最好的紀念。
穆雷•佩萊希亞:傳奇鋼琴家的傳奇之旅
佩萊希亞1947年出生在紐約一個猶太移民家庭。他四歲開始學琴,同樣屬于年少有為的代表。1972年,年僅25歲的佩萊希亞成為了第一個贏得英國利茲鋼琴大賽的北美鋼琴家,由于佩萊希亞當時在國內的名氣已經很大了,以至于當時許多美國選手在得知佩萊希亞參賽的消息時立即退出了比賽。在此之后,他成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約音樂家,錄制了一批水平極高的唱片,這使他一躍躋身頂級鋼琴家的行列。
1990年,佩萊希亞不慎切傷了右手拇指,此后的二十多年里他都在與手傷搏戰。在因傷病告別舞臺的幾年里,他從研究巴赫的音樂里收獲慰藉,并在90年代末痊愈后以一系列巴赫唱片再次震驚了樂壇。2004年,佩萊希亞手傷復發,因此取消了此后的許多演出,包括原定于當年在北京的首演,直到2008年8月才重返音樂會舞臺,并在當年年底進行了亞洲巡演,在北京和上海舉辦了兩場引起強烈反響的獨奏音樂會,中國觀眾在期待了四年之后第一次得以一睹大師超凡入圣的藝術造詣。
此后的三年里,大師的手傷時有反復,但一直活躍在世界舞臺上,他的音樂人生因坎坷而更加傳奇。2011年10月27日,佩萊希亞將首次登上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的舞臺。與三年前相比,他選擇的曲目更加豐富,不僅有他最擅長的巴赫與肖邦作品,還有貝多芬的第27號鋼琴奏鳴曲、勃拉姆斯的鋼琴小品,以及舒曼的鋼琴套曲《童年情景》,這給了北京樂迷一次全面了解佩萊希亞鋼琴藝術的絕佳機會。之后,他還將帶著這套曲目在世界各地的多個城市演出,展開這位傳奇鋼琴家的下一段傳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