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地處相對偏僻、經濟滯后的鄉村,在缺乏資金、缺乏資源等客觀條件的制約下,如何盡快探尋、走出一條讓農民脫貧致富的道路,新和縣在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并初步見成效,讓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成為了改變貧困村經濟的引擎。
新和縣加依村有著中國新疆民間手工樂器制作第一村的美稱,是新疆最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樂器制作地之一。維吾爾族民族樂器的制作是這個村近50%的村民的所長。該村民族樂器制作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并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傳承人非常有名,其手工制作的都它爾、彈撥爾最為有名。但這個村也是一個自治區的貧困村。
那么怎么樣讓這個貧困村擺脫人多地少、發揮其優勢所長,形成特色產業,讓村民們脫貧致富呢?
今年年初,縣委書記馬國強來到了這個村,走家入戶,細致調研,與幾個傳承人和制作樂器的大戶座談,形成了一條思路,即以民族樂器制作來發展地方民族特色旅游產業,聚八方之力將加依村建成中國新疆民間手工樂器第一村。使之成為集民間手工樂器制作、龜茲歷史文化與歌舞樂藝術展示、休閑度假、田園風光、旅游購物于一體的古典與現代融合的新農村及特色民俗旅游區。
但事情并不是那么簡單的,思路形成了,資金從哪來?如何規劃等一系列的問題難題擺在面前。馬國強親自帶頭,和縣上相關部門的同志們一起跑項目,多次邀請專家商討規劃,并與援建該縣的浙江省麗水市援疆領導一起溝通,幫助他們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
功夫不負有心人,該縣很快出臺了加依村特色民俗旅游區詳細規劃,并通過項目等渠道籌措了資金1035萬元,其中援疆資金500萬,地方自籌535萬。在推進安居富民建設的同時,基本還原古龜茲村莊風貌,實施民俗文化、民族歌舞樂文化藝術傳承、節慶文化、民族特色飲食文化等項目,并突出民間手工樂器制作、民族文化藝術展示、特色民族商品與餐飲三大主題,打造成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的中國新疆民間手工樂器制作第一村。
今年,這個村已有100多個村民院落建起了裝飾墻和安居富民房,此外村里的龜茲歌舞文化藝術展示中心主體建設也初步完成,并選送了村里幾名熱愛樂器制作、演奏的年輕人到新疆藝術學院學習。如今,村里的幾家貧困戶都住上了新房子。身有殘疾的貧困戶卡德爾•卡熱,孩子還小,過去只靠著幾畝地生活,現在,養雞已經成為了他致富的法寶,雖然他不會制作樂器的手藝,但隨著明年村里旅游產業的發展,他也在計劃與別人合作辦起一個農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