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舍是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的一個小鎮,聞名世界的鋼琴之鄉,全鎮有46家鋼琴制造和配件企業,年產鋼琴量占到了全國總量的1/8。樂器之王是如何走進水鄉古鎮的?江南古鎮又是如何成為鋼琴王國的?近日,記者來到德清縣采訪。
敢于創新,鋼琴制造的鄉鎮奇跡
在德清縣武康鎮今年6月新建成的鋼琴文化館,洛舍鎮黨委書記沈月強向記者介紹了洛舍鋼琴業發展的歷史。這是中國鄉鎮企業發展史上的奇跡。他說。
洛舍鋼琴從上世紀80年代初起步,王惠林是鎮上第一位開辦鋼琴廠的人,當時出差上海的他,看到很多人拿著大把鈔票在排隊買鋼琴,驚呆了。一架鋼琴售價一萬多元還供不應求,木匠出身的他萌發了自己造鋼琴的念頭。
1984年,洛舍第一家鋼琴廠成立,這是當時中國的第一個民企鋼琴廠,也是第一家鄉鎮企業辦的鋼琴制造廠。為解決人才和技術問題,他們到上海國營鋼琴廠挖人才,但當時中國的人才體制完全處于禁錮之中,技術人員不能正式來,只能周末。沒想到,此舉竟引發了震動全國的人才流動風波星期六工程師由此出現,中國人才流動的堅冰被小小的鄉鎮企業打破。
洛舍人造出了第一架鋼琴,被冠以伯牙之名。
洛舍鋼琴的歷史開始了,產品很快行銷全國,鋼琴廠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
1991年,洛舍鋼琴開始走出國門,8架鋼琴首次進入美國,小鎮鋼琴的音符在世界音樂家起伏的手指間跳動,演繹著世界名曲,這標志著洛舍鋼琴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到2001年,洛舍鋼琴產量已占中國市場的十分之一。自此,洛舍開始打造中國琴鄉并開始培育區域文化,朝著集鋼琴研發、培訓、演出、文化交流與銷售于一體的,具有國內一流水準的中國鋼琴音樂谷的目標奮進。
文化品牌,鋼琴制造的德清名片
洛舍鋼琴經過20多年的發展,早已不是什么雜牌,更不是什么農民鋼琴。
近年來,我們引進日本全數控高科技鋼琴專用設備和生產線,還從國外請了不少專家予以技術支持。浙江樂韻鋼琴有限公司負責人金文英說,小富即安的路子已經走不通了,鋼琴企業的競爭優勢要靠技術提升和品牌建設。
說到品牌建設,第一批辦起鋼琴廠的鮑海爾感受頗深,2010年的一件事更讓他嘗到了品牌的甜頭!
一天,鮑海爾接到一個客戶的電話。當時他說世博會期間,在生命陽光館需要一架鋼琴,時間很緊,問我能不能做。
撂下電話,鮑海爾馬上讓銷售部門前往北京了解情況,確認屬實后第二天就簽了合同,一架三角鋼琴的生產周期是45天,他們加班加點只用了一個月。
盲人鋼琴家孫巖用這架鋼琴彈奏美妙音樂,歡迎前來世博會參觀的中外游客。一曲結束,孫巖說,這是他彈過的最好的琴。之后,這架鋼琴在北京義拍,最終以990萬元的高價落槌。
洛舍的鋼琴發展壯大歷史還引起了美國教授們的關注。2008年,由美國15所大學的21位教授組成的考察團專程來到德清考察,他們紛紛點頭,認為這是不可思議的現象,并表示將把考察成果當作案例編入MBA通用教材。
富了口袋,更要富腦袋
今年3月,洛舍鎮六家鋼琴企業帶著26架自主品牌鋼琴,遠赴德國參加法蘭克福國際樂器展,首次以抱團的形式出擊海外市場。展會上,印有中國洛舍的鋼琴讓客商們驚嘆,26架鋼琴兩天內就被訂完。
回到國內,他們帶回了不少訂單,更帶來一種差距感,企業家們認為,洛舍鋼琴不能僅僅是鋼琴產品,更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
從2001年開始,洛舍已成功舉辦了7屆鋼琴文化節;洛舍鋼琴區域商標成功注冊;洛舍鋼琴文化產業園被列入浙江文化產業發展122工程20個重點文化產業園區。
過去,我們只注重銷售和生產,缺少文化內涵,而現在我們就是要用文化帶動產業前進。鮑海爾說。
鋼琴文化館的建成使鋼琴與老百姓的距離更近了,可洛舍人又在考慮另外一個問題。
洛舍鋼琴已經有28年歷史,如果一個孩子從三歲開始練習彈琴,如今應該是一名鋼琴家,可為什么我們沒有?洛舍鎮副鎮長談國明說,洛舍人不但要會造鋼琴,更要會彈鋼琴!
談國明的想法得到了當地鋼琴企業家們的一致贊同,這就有了鋼琴圓夢計劃企業家們慷慨地捐給洛舍的幼兒園和小學每個教室一架鋼琴。在文化館成立當天,他們還成立了專項基金,專門用于對洛舍兒童的鋼琴啟蒙教育。
我們也希望洛舍能出像郎朗這樣的鋼琴家。到時候,洛舍鋼琴的影響力就不僅僅在鋼琴品質上了。談國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