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彈琴能讓你瞬間變成畢加索?千萬別認為這是個前言不搭后語的句子,在中國美術學院上海設計學院公共藝術系學生王浩臣的設計中,音樂和繪畫得到了巧妙的融合。按動鋼琴的琴鍵,噴頭會在顏料桶中吸收顏料,然后噴在畫板上作畫。當然,這個作品也并不是鋼琴家的專屬,彈奏一曲世界名曲得到的畫面效果興許還不如亂彈琴畫出的抽象派畢加索。王浩臣將自己的設計作品拍攝成圖片傳到了人人網相冊,立刻成為網友分享的熱門。
點開王浩臣的相冊看到不確定的表達的時候,不少人都會禁不住揉揉眼睛。密密麻麻的黑色連接線,一個碩大的木頭架子,而造型最奇特的地方就在于木架的前端還連著一架鋼琴。如果仔細看的話,木架子的后端還連接著一塊約一米見方的畫布。鋼琴和木架子的組合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王浩臣在自己的相冊中做了解釋:鋼琴的琴鍵一一對應注滿顏料的噴嘴,當一個琴鍵被按奏時,便會對應相應的噴嘴向畫布噴射一次。在彈奏的同時,畫布的運動也會有相應的控制,各種充滿未知的作品便會在畫布上逐一呈現。
你興許要問,如果不會彈琴怎么辦?在這個充滿奇思妙想的作品中,不會彈琴的因素正是不確定的來源所在。王浩臣在相冊中給作品增加了圖片說明,音樂和美術都是情感表達的方式,無論參與者是否會彈鋼琴,在按下琴鍵時的情感表達都通過這件作品增加了不確定性和隨機意味。也就是說,即使你不會彈鋼琴,也有可能畫出畢加索級別的美妙作品。
在相冊里,記者看到了幾張畢加索風格的畫作。大紅的底色上噴繪著若干個綠色的圓環,雖然在圖形的造型上還沒有格外的突破,但通過噴繪的方式畫出的作品和鮮明的撞色依然讓畫面十分具有視覺沖擊感。
美院的設計作品玩的就是概念和創意,而這個名為不確定的表達的作品在王浩臣的個人頁面上一經展出便成為分享的熱門。不少人開始琢磨起作品背后的創意,不光是亂彈琴畫出畢加索,通過彈琴的方式將自己的感情畫在畫布上還是頭一回聽說。而鋼琴的出現也吊足了不少網友的胃口,他們開始猜測彈奏世界名曲后會得到怎樣的畫面。網友廖賢明給相冊留言,想知道一曲《野蜂飛舞》之后是什么圖案。而王句晨則好奇,如果每次都彈同樣的曲子,那么畫出來的畫會是一樣的嗎?對于網友的提問,王浩臣在相冊中予以了回復,不可能一樣,彈的節奏不一樣,畫布運動不一樣,畫布材質不一樣……變量很多。
為了進一步了解這個龐然大物背后的故事,記者聯系上了王浩臣。他是中國美術學院上海設計學院公共藝術系的學生,對于自己的作品,他挺贊同網友宋欣概括的創作思路:學科交叉+無意識創作。他告訴記者,這個3.4米高的大家伙可以讓彈奏者的情感具體化地呈現,音樂和機械運動被圖像化,同時被具象化,可視化的還有虛幻難以捉摸的情緒。
談及自己創作的靈感來源,王浩臣表示,自己對音樂和機械都比較有興趣,也學過幾年鋼琴,了解鋼琴的發聲原理和構造。同時他也一直關注公共藝術中觀眾的互動,所以說完成這樣的一件交互作品應該是某種必然吧。
為了將自己的構思付諸實踐,王浩臣花了不少心思。從細化方案、推敲結構,包括自學一些設備的知識,這個時間比較長,從去年底到三月份一直在進行。真正著手制作的時間也就是兩個月左右,但這期間依然再不斷地實驗和推翻,是個艱苦漫長的過程。
在兩個月的制作過程中,最難克服的便是力度問題。因為鋼琴的按鍵力度和噴繪的效果緊密相關,所以怎樣克服彈奏過程中的阻力便成了急需解決的難題。通過實驗,王浩臣擬定了最終的方法,將有彈性和沒有彈性的線接在了一起。只需要用很輕的力觸發微動開關,便能控制噴嘴均勻噴出顏料。每一種線的材質、每一段的長度、連接方法,都經過很多次實驗。包括用什么樣的微動開關、杠桿的力臂多長最合適,等等。并且還要考慮牢固、美觀、制作難度、成本等等因素。每一個細小的問題都得經過類似的過程方得解決,所以工作量其實是大到難以想象。王浩臣告訴記者。
這個名為不確定的表達的作品獲得了中國美院的畢業創作金獎,而在實際的創作中,網友們猜測的世界名曲彈奏出的畫面效果其實并不一定比得過亂彈琴。
王浩臣向記者解釋了作品的名字不確定的表達的由來:會彈琴的畢竟是少數,即便一個演奏高手,在美術館中看到這樣一個裝置,會坐下來認真演奏一曲的也非常少。因為噴頭和琴鍵是一一對應的,所以即便無規律的亂彈,也可能畫出漂亮的畫面。并且,畫面是通過演奏琴鍵的位置、速度、畫布運動和面料共同作用的,每一個變量的微小差異都會造成畫面效果的極大不同。所以一個音盲比一個演奏家畫得好看非常正常,我希望每個人都能享受我的作品,享受這種無意識的藝術創作過程,這樣我創作這件作品的初衷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