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都哭了,七旬老人自制梳琴難覓繼承人!
近日,番禺市橋7旬老人韓欲滋的心事,被熱心網友放上了微博。這個樂器實在太有愛了、聽Shirley講韓老的故事,打動我的是老人家的創新與堅持……網友們紛紛跟帖表達對韓伯的支持。有網友甚至建議:可以在老年大學先普及普及,讓老年人多項娛樂,學會了回家教教小孫子,就不愁后繼無人了。
梳琴黑白分明酷似鋼琴鍵
梳琴究竟是一種什么玩意?前日,南都記者在韓伯家見到了這種狀似梳子、音似鋼琴的新型微型樂器。乍一看,它與普通的梳子沒有什么不同。不過,它同時具備梳和琴的功能。韓伯為他的樂器起的英文名叫pianocomb,也是取鋼琴和梳子的兩個英文單詞合并而來。但用術語來說,它屬12平均率彈撥樂器。
目前,韓伯的梳琴有兩種。一種是單排的,只能彈奏簡單的樂曲。一種是雙排的,布局完全仿自鋼琴,黑白相間的梳齒就像鋼琴的黑白鍵,不管多復雜的曲子都能演奏出來。小的梳琴有39個齒,大的則有41個齒。每把梳琴還配了撥片。
因梳子的材料會影響到琴音,為此,韓伯嘗試過用塑料板、磷銅、不銹鋼等各種材料制,發現塑料質地的梳琴聲音輕盈透亮,清脆悅耳,而金屬質地尤其是磷銅做成的梳琴更可以演奏出延音較長的效果,和鋼琴延音踏板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大小不一、材質不同的近10把梳琴中,韓伯隨便拿起一把,左手扶穩梳琴梳柄上端,右手食指靈活地在梳齒上下跳動,時而連撥,時而滑音。《青春舞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獻給愛麗絲》……一首首熟悉的旋律響了起來,效果堪比鋼琴。
孫女玩梳一句話激發創意
為什么會想到用梳子來制作琴?據韓伯回憶,10年前,他4歲的小孫女撥弄梳子的梳齒時,發出了清脆的聲音。孩子好奇地問:是琴嗎?這無心的一句話讓韓伯當即萌生了用梳子做成琴的想法。也點燃了韓伯對音樂的熱情。
祖籍山西的韓伯,小時候移居北京,曾在少年宮學過嗩吶、笛子等民族樂器,北京廣播電臺還播放了他的笛子獨奏。年青時到東北農村,還做過木工、畫手、喇叭手等等。改革開放后,有音樂知識和木工知識的韓伯又為社企局制造二胡、琵琶、阮等樂器模具,打下了制造樂器的基礎。)
當時去塑料廠里面撿了很多"水口料"(澆口和流道的成型物),有1000多個,全用完了。可是韓伯三四天埋頭苦干的結果換來的卻是一把三角形的梳琴,外形并不好看。后來,他根據音律,用銼刀反復挫磨調音,重新調整梳齒的粗細和長短,終于做成一把梳齒弧度適中、音律正確的單排梳琴。
這種奇特的樂器在2002年8月獲得了國家專利,曾經以世界上最小、最輕便的彈撥樂器挑戰吉尼斯紀錄,但是定義不夠準確,所以沒有申報成功。應該以" 世界上最小、最輕便的12平均率彈撥樂器"申報,韓伯略感遺憾地說。
義務教學生學梳琴識樂譜
我只是想為小孩子做多點貢獻,彌補中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不足。韓伯說,這是他堅持做梳琴并推廣的初衷。
梳琴定形定音后,韓伯沒有利用它來掙錢。聽說老家的大蛇頭小學因為貧窮無法開展音樂教育,韓伯帶著自制的50把梳琴,送到學校免費教學生,還把央視《春節大聯歡》的演出機會讓給了這班孩子。還有海珠區北山小學想開展梳琴教學,韓伯長期前往義務教學……
韓伯說,梳琴一來便宜,二來方便,三來直觀,四來有趣,適合中小學音樂教學,對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效果很好。就算完全沒有接觸過梳琴,也能在一節課內就彈出一首完整的《小星星》。韓伯認為,很多學生高中畢業了連簡譜都不認識,那是因為學生手上沒有樂器,課堂上的樂理知識得不到實踐,所以學過就都忘了。
年邁精力不足工藝難以繼承
在韓伯的努力下,找他教梳琴的學校、老師越來越多,對梳琴的需求量也逐漸增長。可面對這樣的境況,韓伯喜憂參半。
梳琴外形簡單,但做一把梳琴并不簡單。每個齒的長短和相對長度都會影響到音準。每一把梳琴在使用前,都要人工調音。音低了,我就要拿銼刀搓梳齒的尖部,提高震動頻率。音高了,就要搓根部。梳琴梳齒粗細最小的差距只有0.1毫米,因此要十分專注和敏感。在校對第一把梳琴的時候,我的老花鏡從300度換成了600度。然而,現已年過七旬的他,已經沒有足夠的精力一把一把地去調音了。
從制出第一把梳琴到現在,前后有三個廠家幫助韓伯生產過梳琴,但至今未能實現大批量生產。韓伯也曾到鋼琴廠找了10個工人,花時間現場教學,但都沒有一個可以過關。這也給韓伯的目標普及音樂教育帶來極大的障礙。
雖然申請了專利,但只要有人愿意做梳琴,我絕對不告他侵權。試圖尋找接班人的韓伯希望有讀者聽到他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