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鋼琴600多斤重,8000多個零件,全靠手工制造,生產周期至少一兩個月,耗時耗工,可只能賣個豬肉價!浙江樂韻鋼琴有限公司董事長章順龍說。
記者近日在浙江省德清縣采訪時了解到,當地產的普通鋼琴平均單價在1萬元左右,而國外同類產品卻能賣到幾十萬元、上百萬元。
‘農民造鋼琴’的路子走不下去了。木匠出身的章順龍說。
德清縣自古出木匠。當地農民心靈手巧,種田打魚之余大多會做些木工活。20多年前,德清縣洛舍鎮幾個農民以木工行當起家,從國有企業引進人才和技術,建起了全國首家鄉鎮鋼琴企業,開創了農民造鋼琴的奇跡。
如今,德清縣已經發展成為長三角地區最大的鋼琴生產基地。僅洛舍鎮就有鋼琴制造及配件企業40多家,從業人員2000余人,年銷售收入4億元。
農民造鋼琴意味著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和較低的市場定位,德清鋼琴產業依靠這一優勢獲得了最初的發展,卻也因此面臨著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沒有規模化生產、沒有過硬的質量、沒有叫得響的牌子,只能賺取同行業最微薄的利潤。
面對新的挑戰,德清人開始尋求新的突破:德華鋼琴與國內名牌珠江鋼琴合作,成功開發了羅賓自動演奏琴,并形成年產3萬臺套的生產能力;樂韻鋼琴從奧地利引進鋼琴品牌克拉維克,從韓國請來調音師,主攻高端市場……
企業有積極性,當地政府也因勢利導。據洛舍鎮鎮長沈月強介紹,在省里支持下,德清縣正著手規劃建設中國鋼琴音樂谷,通過整合企業與品牌、引進技術與人才、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等,為進一步發展孕育新的競爭優勢。
記者看到,在德清縣不僅有鋼琴制造企業,還有音樂演奏廳、鋼琴展示館。近年來,他們還舉辦了鋼琴文化節,開展了鋼琴普及教育,在全面提升德清鋼琴知名度的同時,也培育著德清鋼琴產業軟實力。
歐洲一些頂級鋼琴都是由作曲家、演奏家、音樂學院學生親手制作的。這種藝術家造出的鋼琴能不具有高水平、高品位、高附加值嗎!沈月強暢想,有一天,德清也能實現從農民造鋼琴到藝術家造鋼琴的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