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2年古典音樂界迎來的第一個壞消息。保加利亞鋼琴大師阿萊西斯·魏森博格(Alexis Weissenberg)于1月8日清晨在瑞士盧加諾去世,享年82歲。保加利亞文化部長Rashidov在部門網站上張貼的唁電里說,在深深的悲痛中,我獲悉20世紀最偉大的演奏家之一,保加利亞出生的鋼琴大師、世界著名的教育大師魏森博格去世的消息。
這位有著漫長的演奏生涯的鋼琴家,在生命的最后幾年里遭受著帕金森綜合癥的折磨。他的人生簡直是一部傳奇的電影劇本。1929年,魏森博格出生在索菲亞的一個猶太音樂之家,好幾位家族成員都是畢業于維也納國立音樂學院的音樂家,包括他的母親。他3歲起隨母親學琴,隨后又拜師保加利亞最著名的作曲家弗拉季格羅夫,在恩師的家中他聆聽到了迪努·里帕蒂的演奏。
10歲時,魏森博格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場獨奏音樂會,曲目中還包含了一首他自己創作的練習曲。但其后不久,由于德國納粹勢力的不斷迫近,他與母親試圖穿越邊境逃往土耳其,卻在被抓獲后關進了集中營。幸運的是,音樂挽救了母子二人的性命——魏森博格隨身攜帶著一架手風琴,他演奏的舒伯特感動了一位喜歡音樂的德國看守,后者幫助他們登上了開往土耳其的火車。正是這同一位看守在混亂中將我們抓獲,將我們的行李——包括這架手風琴——從窗口扔進牢房,魏森博格后來回憶說。
這位德國看守用德語對他們說好運,隨后就消失了。半個小時后他們通過邊境,次日抵達伊斯坦布爾。輾轉到達以色列后,魏森博格還與倫納德·伯恩斯坦指揮的以色列愛樂樂團演出了貝多芬的協奏曲。戰后他進入紐約朱莉亞音樂學院就讀,隨后移居巴黎,成為了法國公民。他在50年代有著輝煌的演奏生涯,卻從1957年起沉寂了長達9年的時間。由于受夠了音樂逐漸變成生意與體育競技,他退出了音樂廳的舞臺,轉而致力于視覺藝術。1966年,他拍攝的斯特拉文斯基《彼得魯什卡》音樂電影吸引到了指揮大師赫伯特·馮-卡拉揚的眼球,后者邀請他錄制了柴可夫斯基第一與拉赫瑪尼諾夫第二號協奏曲的視頻,并將這位隱士重新帶回到了樂迷的面前。
在生命的最后15年里,魏森博格基本停止了演奏。他在馬德里與盧加諾過著隱居的生活,除了偶爾講授大師班之外停止了一切音樂活動。但對于大師來說,從3歲開始學琴開始直至去世,音樂都常伴左右,也給他帶來了好運。用魏森博格自己的話說,運氣有時可以產生出許多細小的奇跡。比如,在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時刻,運氣變成了一架樂器——我親愛的舊手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