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樂器,鋼琴的身份和位置,似乎永遠是擺在音樂藝術殿堂的中央,通過鋼琴家靈巧雙手的撫彈演奏,用流淌的音符浸潤著欣賞者的感官和心靈。
就是這樣一架永遠雄居在藝術殿堂里的高雅藝術品,如果你沒到過德清縣洛舍鎮,你永遠也不會把鋼琴的制造者和農民搭上關系,你也不會相信:祖祖輩輩習慣在泥土里刨食的農民,如今也可以用他們那雙勞動者靈巧的雙手,打磨出占據藝術殿堂中央、有著器樂之王頭銜美譽的錚亮鋼琴來。
零起步 當初貼牌做嫁衣
走在洛舍東直街上,可以聽到街頭巷尾不時傳出叮叮咚咚的悠揚琴聲。
在這條蜿蜒的鄉間小道兩旁,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鋼琴廠,洛舍的第一架鋼琴就誕生在這條街上,打造這臺鋼琴的是德清中徳利鋼琴廠總經理王惠林。
1984年,還在一家鄉鎮企業當廠長的王惠林出差到上海,他無意中發現,上海市場鋼琴奇缺。當時買鋼琴要憑票,票還很難弄到。王惠林回憶,木工出身的他覺得自己大干一場的機會來了。
那一年,全國鋼琴年產量不到5000臺,而日本、歐美國家的鋼琴普及率已經達到了25%。全杭州卻只有解放路百貨商店有一架鋼琴,西湖文化用品商店雖然賣鋼琴,但是沒有樣品。王惠林判斷,隨著政府對文化的重視和投入,鋼琴制造這個產業一定有前景。
1985年,洛舍創辦了湖州鋼琴廠。王惠林用一年一萬元的保證金,從上海請來了5名高級鋼琴技術人員,打造出洛舍第一架鋼琴。起步真的很難,許多配件買不到,連做零部件的機器都要自己組裝。 王惠林回憶說。
憑著團隊夜以繼日的努力,當年10月,他們造出了8架伯樂牌鋼琴。
王惠林徒手造鋼琴的事在鎮里傳開后,許多木匠、油漆工都慕名而來拜他為師,給他打工。
然而一架鋼琴需要300多道制作工序、 9000多個零件,人們不禁懷疑即便有上海技師的指導,山溝溝的農民就能做出來嗎?一時間,洛舍鋼琴被冠以農民鋼琴的貶名。為了維持生產,鎮上一些鋼琴企業不得不降價以爭取市場份額,然而結果越是降價越被人看不起。辛辛苦苦造出一架鋼琴,企業實際到手的利潤少得可憐,業內流傳著造一臺鋼琴不如養一頭豬賺錢的說法。
王惠林感嘆,當時在許多消費者心目中,上海出產的鋼琴牌子響,質量肯定過硬。洛舍的鋼琴質量明明完全經得起考驗,卻情愿讓利搞貼牌生產,為他人做嫁衣。
重發展 如今叫響海內外
事實上,洛舍鋼琴產業經過20多年的發展,早已不是一些人眼中的雜牌,更不是人們想象中的農民鋼琴。如今的洛舍鋼琴企業不僅培養出了自己的專業調音師,擁有一批十幾年手工制琴經驗的老師傅,還有不少從國外請來進行技術合作的專家。
多年的努力換來洛舍鋼琴成為中央芭蕾舞團唯一指定鋼琴的成績,普通人耳熟能詳的郎朗、理查德·克萊德曼都曾奏響過美妙的洛舍琴音。
去年5月,作為洛舍鋼琴的代表,洛舍杰士德鋼琴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架三角鋼琴,被放在上海世博會生命陽光館,由盲人鋼琴演奏家孫巖演奏。之后,這架鋼琴在北京北緯秋季拍賣會上義拍,380萬元的起拍價,最終以990萬元的高價落槌。
這一槌,讓洛舍鋼琴更加聲名遠播。孫巖說,這是他彈過的最好的琴。說起鋼琴進世博,杰士德鋼琴的負責人、王惠林的徒弟鮑海爾很驕傲。和許多人一樣,他曾經是洛舍鎮一個木匠,但如今已成為了一家知名鋼琴廠的總經理。在洛舍鎮,像他這樣的人并不少,憑借努力習得的鋼琴制作技巧改變了人生道路,德清洛舍鎮的一大批農民都走上了致富之路。
為了把好鋼琴的第一道關,洛舍人舍近求遠,從國外購進優質材料;為了鋼琴音質悅耳,洛舍人引進了數控生產線,還高薪聘請了一批專家常年駐廠指導生產和研究……做鋼琴,技術過關似乎不夠,以前我們只注重銷售和生產,近年來我們開始注重發展鋼琴文化,用文化帶動產業前進。鮑海爾說。
站住腳 產業集群的誕生
一架鋼琴有8000多個零部件,德清現在可以采購到85%以上。
這些年來,通過名人效應和一些文化活動,洛舍人成功將產業發展和推廣鋼琴文化結合起來,鋼琴谷的牌子越做越大……
2001年以來,洛舍連續舉辦了五屆鋼琴文化節。
2005年,洛舍鋼琴首次在上海國際樂器博覽會上成功展出,聲名鵲起。
2009年,他們邀請了鋼琴明星郎朗,在成都和琴童、琴迷們一起奏響洛舍鋼琴,一下子打響了洛舍鋼琴在全國的名頭。
洛舍還請來聞名世界的鋼琴家理查德·克萊德曼,中國著名鋼琴演奏家劉詩昆、美籍鋼琴大師李民鐸、中國著名鋼琴教育家周廣仁等一大批鋼琴名家,在公開場合彈奏洛舍鋼琴。通過這些大師之手,擦亮了洛舍鋼琴的牌子。
洛舍人發現,借力名人效應,把優勢集中起來,打造一個產業集群,會比單槍匹馬更有戰斗力。
于是,今年9月,中國鋼琴音樂谷的概念誕生了,地址初步選擇在洛舍漾的一個環湖島上,占地160畝。該谷規劃建設接待中心、樂器博覽館、音樂廳、鋼琴音樂創作基地等。中國鋼琴音樂谷由省內一家建筑設計院負責設計,建成后,這里將承擔普及鋼琴與音樂知識,感受鋼琴音樂魅力的社會功能。
‘鋼琴谷’不單是要以量取勝,打造一個區域品牌。當年我們做鋼琴,外面的人看不上,現在我們的一架鋼琴出口價八九千元人民幣,到法國巴黎能賣五六千歐元,這就是鋼琴文化的附加值。王惠林說。
洛舍鎮現有鋼琴企業總資產突破2億元,從業人員2000多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00余人……20多年,洛舍以頗具傳奇的發展經歷打造出了華譜、杰士德、樂韻、海爾、中德利等十多家中外知名鋼琴企業,這些鋼琴企業20余年間摸爬滾打的故事,每一個都能寫出一支屬于洛舍鋼琴產業自己的傳奇之曲。洛舍鎮負責人說,未來的洛舍,不僅僅是鋼琴生產基地,同時還將結合鋼琴教育、文化產業、旅游開發等。
記者手記
洛舍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小鎮,早在一萬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便有村落聚居,如今,這個人口不到2萬的小鎮,從簡單的鋼琴裝配銷售到完全獨立自主造琴,制造出了產量占中國市場八分之一的鋼琴,還把琴聲傳到了歐洲和東南亞多個國家……洛舍人憑著不懈的創業熱情以及創新智慧,彈奏出一張響亮的湖州文化名片,也給中國的鋼琴制造業創造了一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