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天鐸對面而坐,與歡蹦亂跳的年齡形成巨大的反差,少年雋秀安穩,靜若處子。只是間或,他的手指會不自覺地在桌子上敲擊,熟練的指法透露出,他的心思不在當下,而是流連在黑白鍵盤上。這時候,媽媽會在旁邊調侃:又上癮了吧。吃飯時,大人們清談的功夫,也許肖邦、貝多芬的旋律正在他腦海中回響。
2011年7月26日,這位14歲的鋼琴少年在國際賽場上奏出了他人生中的華彩樂章:一舉奪得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音樂學院舉辦的科羅拉多國際鋼琴比賽少年組第一名。
比賽分初賽和決賽兩輪,以向公眾開放的音樂會形式舉行。康天鐸和媽媽提前一天到了科羅拉多。坐飛機很累,還要倒時差,媽媽不斷給康天鐸打氣:絕對不能有一點紕漏,你可以做到的。參加比賽要適應新的琴,新的廳,克服緊張。幾年學琴歷練出了康天鐸的從容氣度,他的妙招是隨時可以讓腦子進入休眠狀態,這樣可以把身體調整到最佳。基本功扎實,臨場狀態安寧,康天鐸做好了參賽準備。
誰知在初賽時還是出了狀況。吃完午飯,離下午一點半比賽還有一個多小時,從旅館到演奏廳步行要25分鐘,去掉往返的時間,應該還有半小時可以休息。走到半路,康天鐸和媽媽才發現迷路了,怎么也找不到旅館所在。
7月的科羅拉多風景如畫,但紫外線很強,暴曬中母子倆焦急萬分,已無心欣賞美景。后來一個美國人聽說他們是來參加鋼琴比賽的,熱心地把他們送回旅館。這時已臨近比賽時間,換上賽服匆匆往回趕,到賽場時比賽已經開始了。緊張的行程讓康天鐸心跳加速,大汗淋漓。上臺前,他調整自己讓心靜下來,面對鋼琴,他很快進入那種渾然忘我的境界,最終有驚無險地沖入了決賽。
經過初賽的打磨,決賽時康天鐸以對鍵盤嫻熟的掌控,對音樂內涵的深刻理解,對音樂情境的出色表現征服了評委,摘得桂冠。
根據康天鐸的優異表現,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向他發出了邀請,這所名校,曾培養過帕爾曼、祖克曼、馬友友等大師,每年鋼琴專業只有6個名額。如今,這座著名學府很快將和康天鐸的青春和夢想連結在一起。
康天鐸9歲開始練琴,和大多數三四歲就開練童子功的琴童比,起步算是比較晚了。天鐸的媽媽孫東麗是從教多年的鋼琴教師,正因為此,她最初的想法是不能讓自己的孩子把鋼琴當專業。在孫東麗眼中,鋼琴之路太苦太難。她只想讓天鐸好好學習,將來考取理想的大學。
鋼琴,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天鐸的玩具。頑皮地跑來跑去的童年,他經常會到媽媽的鋼琴上一陣亂敲,然后迅速跑掉。
機緣還是來了。2007年中國音樂學院鋼琴系社會實踐,為了增加演奏經驗,在唐山舉辦了一場演奏會。媽媽帶天鐸去了現場。每個人都彈得跟錄的光盤一樣。天鐸聽呆了。這個在音樂環境中浸泡著成長的孩子,第一次在內心里和鋼琴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演奏會最小的演奏者比天鐸大三歲,為啥她能做到自己不能做到?兩天以后,9歲的康天鐸告訴媽媽:我想試試。
媽媽被震撼了。學琴,不是她對孩子未來的規劃。天鐸的選擇需要她從經濟、精力各方面下一個非常大的決心,得好好冷靜下來想一想。
堅定孩子的一種信念,給孩子一種定位,然后和孩子一起奮斗。孫東麗尊重了孩子的選擇。
很快,7月份放了暑假,媽媽就帶著康天鐸去北京學琴。第一節課下來,媽媽在觀察天鐸,孩子沒哭,雖然有點犯怵,但也沒有退縮,有戲!
這一次,也給孫東麗上了洗腦課。多年來,她自己用的就是傳統的彈法,這次接觸到最新最科學的德式彈法,不知道天鐸能不能適應?
無論如何,往前走。魔鬼式的訓練開始了,練琴的時候兩個胳膊捆沙袋,一個胳膊綁一斤,一點不許錯,一點不許停。天鐸每天至少練琴6小時,有時甚至10到12小時。為了練琴,母子倆經常會忘記時空,晚上最晚彈到兩點,在鄰居的抗議聲中才去休息。每周必到北京隨名師學習,風雨無阻。
媽媽說天鐸一根筋。彈不好,就彈1000遍,讓量的積累產生質的變化。雖然學琴時間短,但是勤奮搶回來很多時間。
剛開始是媽媽逼著學琴,在重復中苦練基本功。突然有一天,康天鐸激動地對媽媽講,自己彈琴上癮了,悟到了里邊的樂趣。音樂的美,那種張力太棒了!音樂太有內涵了!
孫東麗很欣慰孩子能靜下心來往里鉆,學會思索,不再是單純地點擊音符,藝術修養的提高才能帶來質的飛躍。
從此練琴成了康天鐸的生命,倒需要媽媽勸他休息。手彈腫了,晚上睡覺之前,把手放在熱水里泡,五分鐘后,疼痛的地方全抹上扶他林,第二天再接著彈。天鐸是如此愛惜自己的雙手,以至于怕弄傷手指從來都沒打過籃球,冬天也每天都戴著厚厚的手套。
一晃兩年半過去,天鐸面臨小學畢業,他給自己定下目標想考中國音樂學院附中鋼琴專業。那一年,面向全國只招生18名,其中小學畢業生9名。
考生大都是學了七八年的高手,只彈了兩年半的天鐸又一次得到媽媽的鼓舞:攀一次高吧,試試吧!
12歲的康天鐸自己住在北京備考,一天天扎在音樂學院的琴房里。喜歡,可以讓自己變得很強壯。摯愛爆發出的能量讓天鐸再次攀上了高峰,成功考取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成為鋼琴專業唐山第一人。
附中給康天鐸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這個執著的鋼琴少年暢游在肖邦、巴赫、門德爾松的世界。他說自己的理想是當一個演奏家,去世界各地領略各種文化。
鋼琴詩人傅聰曾語重心長地叮囑后學:打動人心的音樂首先必定是真誠的。從你的內心帶出的音樂會自然地感染觀眾,要能觸及你內心的情感,打動你的心靈。這就與你的文化背景和內涵有相當大的關聯,所以年輕一代,務必要在文化歷史上,素養上進行更多的積累。
鋼琴少年康天鐸正像大師傅聰所期待的那樣,并不滿足于做一個熟練的琴匠,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對鋼琴內涵的理解正在逐漸豐盈起來: 鋼琴太優美了,彈很多作品,彈深了,能想象到中世紀、巴洛克時期的風景、環境、人文,從鋼琴里能體會到真正的古典美。鋼琴是一種文化,它就是一本很古老很古老的書。把鋼琴當成書來讀,成長中的康天鐸會讀出更多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