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琴如何突破發展瓶頸,從低端制造轉變為高端制造,川雅木業有限公司總裁、高級工程師張華君從聲學木材材料科技創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們丟了“設計”
張華君介紹,目前,國產鋼琴主要有兩種“設計”,第一種是花錢買的,廠家會標榜來自德國某個企業、大師的設計,或者Japan Design(日本設計)等等;第二種是模仿和抄襲,廠家把施坦威、雅馬哈的鋼琴拆了、測量、仿造。
先說第一種。國內廠家花重金從德國、美國、日本請來設計團隊,共同開發一款產品。這樣確實能夠生產出優質的產品,比如珠江凱撒堡系列鋼琴。但是,由于語言、認知障礙等原因,雙方的技術人員很難形成師徒關系。交了活、收了錢人就走了,留下的技術,我方的開發人員吃不透,“人家一輩子研究出來的東西,不是一下子就能學到的。”張華君說。
再說模仿。好比做家具,一把椅子,涉及到人體工程學、美學、意境等方方面面,從設計師最初的素描草圖,到創意設計反映在工業設計圖紙上,再到做出樣品來請人來坐一坐,檢測安全度、舒適度,再放到某個環境中看是否達到審美意境,最終制作出成品,在家具展上展出,這時中國公司就去了。“凝結原創人員靈感、智慧、勞動的椅子,我們只要拍個照片,或買它一把回來,照葫蘆畫瓢就做出來了。但設計里最根本的東西是沒有的。”張華君感慨道,中國鋼琴幾十年也是這個問題。每家鋼琴企業都有技術部門、設計師、工程師,把德國鋼琴、日本鋼琴拆了、測量,畫出圖紙,然后就成了自己開發的產品。
國產鋼琴差在哪
除了沒有創新的設計,“國產鋼琴產業發展到今天,外觀工藝已經過關,演奏性能也不錯,但第三步走得比較麻煩。”張華君所說的第三步是指鋼琴的聲學品質。
評價一件樂器的優劣往往從三個角度出發,首先是藝術品角度即外觀工藝,外觀設計質量如何;第二是演奏性能即觸鍵感受,彈起來是否舒服;第三就是聲學品質。“樂器不是拿來觀賞的,是要聽聲音的。”張華君說,“現在很多專業演出,需要的大師級鋼琴往往還是要買德國的、日本的。中國鋼琴要突破低端制造進入到高端制造,中國從鋼琴弱國到強國的突圍遇到一個瓶頸,那就是聲學材料品質問題。”
聲學品質的好壞并非飄忽不定,是說得清楚的。聲波頻譜是可以量化的指標,可以進行數據分析,耳感屬于定性分析,找音樂家來聽聲音效果,是可以描述出來的。“施坦威鋼琴的聲音為什么好聽,品牌價值為什么高,是有科學道理的,不僅僅憑感覺。”張華君說。
張華君在歐洲考察時發現,德國有很多品牌鋼琴,音色都不一樣。有些鋼琴聲音聽起來很低沉,“陰陽怪氣”,但這個聲音已經形成一百多年了,有一批忠實的粉絲,恰恰是品牌的“性格”。“全世界對于鋼琴的主流認知還是德國施坦威的聲音。日本雅馬哈的標準聲音又亮又純,但沒有施坦威整個鋼琴振動時發出的金屬的聲音,這個獨特的聲音,日本人也沒有掌握好。所以日本鋼琴是中等產品,好東西還是在德國。”
全行業參與“共振”
2012年11月,川雅木業通過“全國樂器聲學木材研發基地”認證,成為中國樂器聲學木材與關鍵部件的研發與生產基地。生產基地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研究鋼琴的音質問題。
什么樣的鋼琴用什么樣的云杉樹種,做什么樣的音板設計,要經過嚴格的研究論證,“用阿爾卑斯山的,還是阿拉斯加的,又或者是來自中國西南地區的木材。”張華君介紹道,“做成什么配件,配哪一款型號的產品,都要進行物理、力學、聲學性能研究,開發做出來的音板產品經過測試,裝進鋼琴再進行成品評價。”比如,川雅木業正在研究的云南麗江云杉。這種木材纖維構造比較粗壯,聲學性能表現為延音不夠,也就是振動起來,聲音從產生、衰減到消亡的時間不夠長,因此適用于中低端鋼琴。
相對而言,用歐洲云杉做鋼琴,顏色好看些、音色好聽點。這與鋼琴發源于歐洲有關。就如中國的古箏要用中國的泡桐制作音板一樣,要用中國的木材造出中國民族樂器的聲音。
完成這些研究需要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撐。“大專院校里有非常先進的科研設備,有很好的試驗手段。”川雅木業與東北林業大學、東京大學、南京林業大學、中國音樂學院、四川大學、四川音樂學院等高校緊密合作。人才建設上,張華君建立起擁有院士、博士、碩士、高級工程師等高級技術人才的團隊。目前,“聲學木材研發基地”已擁有2項發明、26項實用新型、63項外觀專利等科研成果。
“理解和掌握世界上頂級鋼琴的聲學評價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出其設計上的獨到理念,反向推理出材料科技、工藝技術、配件生產。從聲學材料和部件角度上說,中國的鋼琴達到、超過日本德國水平,是完全可能的。”張華君對中國鋼琴的未來充滿信心,“當然,我們只能解決局部問題,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全行業共同努力。”從榔頭擊弦開始,琴弦、弦碼、音板、弦軸板、鐵排、背架以及外殼所有參與振動的要素都會影響到聲音的品質,一切工藝都是服務于聲音的。所以,鋼琴聲音的好壞不是一個配件、一個工程師就能決定的,它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其復雜性就像汽車制造一樣,需要社會分工合作。
我們丟了“設計”
張華君介紹,目前,國產鋼琴主要有兩種“設計”,第一種是花錢買的,廠家會標榜來自德國某個企業、大師的設計,或者Japan Design(日本設計)等等;第二種是模仿和抄襲,廠家把施坦威、雅馬哈的鋼琴拆了、測量、仿造。
先說第一種。國內廠家花重金從德國、美國、日本請來設計團隊,共同開發一款產品。這樣確實能夠生產出優質的產品,比如珠江凱撒堡系列鋼琴。但是,由于語言、認知障礙等原因,雙方的技術人員很難形成師徒關系。交了活、收了錢人就走了,留下的技術,我方的開發人員吃不透,“人家一輩子研究出來的東西,不是一下子就能學到的。”張華君說。
再說模仿。好比做家具,一把椅子,涉及到人體工程學、美學、意境等方方面面,從設計師最初的素描草圖,到創意設計反映在工業設計圖紙上,再到做出樣品來請人來坐一坐,檢測安全度、舒適度,再放到某個環境中看是否達到審美意境,最終制作出成品,在家具展上展出,這時中國公司就去了。“凝結原創人員靈感、智慧、勞動的椅子,我們只要拍個照片,或買它一把回來,照葫蘆畫瓢就做出來了。但設計里最根本的東西是沒有的。”張華君感慨道,中國鋼琴幾十年也是這個問題。每家鋼琴企業都有技術部門、設計師、工程師,把德國鋼琴、日本鋼琴拆了、測量,畫出圖紙,然后就成了自己開發的產品。
國產鋼琴差在哪
除了沒有創新的設計,“國產鋼琴產業發展到今天,外觀工藝已經過關,演奏性能也不錯,但第三步走得比較麻煩。”張華君所說的第三步是指鋼琴的聲學品質。
評價一件樂器的優劣往往從三個角度出發,首先是藝術品角度即外觀工藝,外觀設計質量如何;第二是演奏性能即觸鍵感受,彈起來是否舒服;第三就是聲學品質。“樂器不是拿來觀賞的,是要聽聲音的。”張華君說,“現在很多專業演出,需要的大師級鋼琴往往還是要買德國的、日本的。中國鋼琴要突破低端制造進入到高端制造,中國從鋼琴弱國到強國的突圍遇到一個瓶頸,那就是聲學材料品質問題。”
聲學品質的好壞并非飄忽不定,是說得清楚的。聲波頻譜是可以量化的指標,可以進行數據分析,耳感屬于定性分析,找音樂家來聽聲音效果,是可以描述出來的。“施坦威鋼琴的聲音為什么好聽,品牌價值為什么高,是有科學道理的,不僅僅憑感覺。”張華君說。
張華君在歐洲考察時發現,德國有很多品牌鋼琴,音色都不一樣。有些鋼琴聲音聽起來很低沉,“陰陽怪氣”,但這個聲音已經形成一百多年了,有一批忠實的粉絲,恰恰是品牌的“性格”。“全世界對于鋼琴的主流認知還是德國施坦威的聲音。日本雅馬哈的標準聲音又亮又純,但沒有施坦威整個鋼琴振動時發出的金屬的聲音,這個獨特的聲音,日本人也沒有掌握好。所以日本鋼琴是中等產品,好東西還是在德國。”
全行業參與“共振”
2012年11月,川雅木業通過“全國樂器聲學木材研發基地”認證,成為中國樂器聲學木材與關鍵部件的研發與生產基地。生產基地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研究鋼琴的音質問題。
什么樣的鋼琴用什么樣的云杉樹種,做什么樣的音板設計,要經過嚴格的研究論證,“用阿爾卑斯山的,還是阿拉斯加的,又或者是來自中國西南地區的木材。”張華君介紹道,“做成什么配件,配哪一款型號的產品,都要進行物理、力學、聲學性能研究,開發做出來的音板產品經過測試,裝進鋼琴再進行成品評價。”比如,川雅木業正在研究的云南麗江云杉。這種木材纖維構造比較粗壯,聲學性能表現為延音不夠,也就是振動起來,聲音從產生、衰減到消亡的時間不夠長,因此適用于中低端鋼琴。
相對而言,用歐洲云杉做鋼琴,顏色好看些、音色好聽點。這與鋼琴發源于歐洲有關。就如中國的古箏要用中國的泡桐制作音板一樣,要用中國的木材造出中國民族樂器的聲音。
完成這些研究需要技術支持和人才支撐。“大專院校里有非常先進的科研設備,有很好的試驗手段。”川雅木業與東北林業大學、東京大學、南京林業大學、中國音樂學院、四川大學、四川音樂學院等高校緊密合作。人才建設上,張華君建立起擁有院士、博士、碩士、高級工程師等高級技術人才的團隊。目前,“聲學木材研發基地”已擁有2項發明、26項實用新型、63項外觀專利等科研成果。
“理解和掌握世界上頂級鋼琴的聲學評價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出其設計上的獨到理念,反向推理出材料科技、工藝技術、配件生產。從聲學材料和部件角度上說,中國的鋼琴達到、超過日本德國水平,是完全可能的。”張華君對中國鋼琴的未來充滿信心,“當然,我們只能解決局部問題,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全行業共同努力。”從榔頭擊弦開始,琴弦、弦碼、音板、弦軸板、鐵排、背架以及外殼所有參與振動的要素都會影響到聲音的品質,一切工藝都是服務于聲音的。所以,鋼琴聲音的好壞不是一個配件、一個工程師就能決定的,它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其復雜性就像汽車制造一樣,需要社會分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