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山村琴曲悠揚
農民愛上鋼琴
同時,老林在村內和村民聊天時發現,不少村民都對鋼琴演奏很感興趣。53歲的陳瑞芝曾告訴林唯真,她上小學時,見音樂老師彈鋼琴伴奏,就對鋼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憧憬著長大后能當一名鋼琴家。當時沒有專門的音樂教室,上音樂課,需要學生先把琴抬進教室,陳瑞芝每次都主動去抬琴,就為能多摸幾下琴鍵。但由于當時家里條件困難,沒錢供她去學鋼琴,她只能將當鋼琴家的夢想深埋心底。老林把這些意見告訴村里,村里也支持老林開辦鋼琴培訓班,免費教村民彈鋼琴。
就這樣,鋼琴培訓班在村民們的熱情期盼下開班了。消息傳開,附近北流村、白羊城村、漆園村、老峪溝村等村的鄉親也紛紛前來報名。
昨天10時許,流村鎮南流村一處農家院內,陣陣悠揚的鋼琴聲傳來,十多位農家婦女,正在老師林唯真的指導下,全身心沉浸在鋼琴彈奏的樂趣里。《四小天鵝》、《致愛麗絲》……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到,演奏這些鋼琴曲的人是一群平均年齡50歲以上的農家婦女。
42歲的郭俊娟是鋼琴班中最年輕的學員,柴科夫斯基的鋼琴曲《四小天鵝》是她最拿手的曲子,不用看琴譜,隨著手指在黑白琴鍵上跳躍,悠揚輕快的鋼琴聲從三角鋼琴中自然流淌出來。63歲的李鳳蘭干了大半輩子農活兒,和其他這個年齡段的山村農家女一樣,手指上滿是老繭,可彈起貝多芬的名曲《致愛麗絲》,老人的手指靈活自如,一點也沒有滯澀感。
十多名學員全都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農民,翻開她們的琴譜,全是五線譜,而非簡譜。
“剛開始學時,不理解林老師為什么一定要讓我們背五線譜、學樂理知識,覺得我們這些老農民,能照貓畫虎地在鋼琴上彈支簡單的小調,就足夠讓人心滿意足的了;現在,學了一年鋼琴演奏和樂理知識,越來越覺得,其實,對于高雅藝術,我們農民也一樣能摸門。”李鳳蘭笑呵呵地說,如今,她每天晚上在飯桌前,和家人邊吃飯邊聊天時,最常談及的不再是張家長、李家短,而是樂器演奏、鋼琴曲等話題,“兒子前些天還和我約好,等清明節放假時,陪我去城里聽音樂會。”
正規的三角鋼琴太貴,動輒數萬乃至數十萬元,農家婦女買不起。在林唯真老師的指點下,花3000來元,購買了鍵感與鋼琴類似的電鋼琴,每天閑暇時在家里彈奏。“聽我彈琴,已經成了我們家每天晚飯后的必備娛樂節目了;兒子、兒媳也都在我的帶動下,愛上了鋼琴演奏。”王樹英說。
談起辦鋼琴培訓班的初衷,林唯真用“沒想到”來形容。退休后,老林和老伴兒回南流村養老,她愛唱歌、愛畫畫,常幫村里組織文藝活動。去年6月,有村民找到老林,想學彈鋼琴,請她幫忙選購一架二手鋼琴。“鋼琴很貴,即使是二手的,也得一兩萬元。”老林對于這一請求非常驚訝,她勸說村民仔細考慮再決定是否買鋼琴,村民卻堅定地表示,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學會彈奏鋼琴。
鋼琴扎根鄉村
也曾一波三折
農民學員們學鋼琴,并非一帆風順。
“鋼琴演奏,畢竟和村民原本的生活距離太遠,有好幾個學員曾經放棄過。”林唯真掰著手指數起來,有的學員在學樂理知識時,因為記不住五線譜,一度退班;有的學員在練琴時,總是彈不準音,一度放棄,但絕大部分農民學員還是堅持了下來。大家堅持下來的理由只有一個,對于鋼琴演奏的喜愛與憧憬。
在鋼琴班開班前,喜歡鋼琴的梅琴就花近萬元,購買了一臺舊鋼琴和琴譜、鋼琴簡易指法手冊等,在家自學。可一直靠種地為生的她,使起鋤頭來是把好手;彈起鋼琴來,卻是顧得了食指、顧不了拇指。鎮里沒有鋼琴培訓班,梅琴就到昌平縣城打聽,但鋼琴班動輒每小時收費一二百元,這讓她望而卻步。自學學不好,培訓班上不起,梅琴學鋼琴的熱情被潑了冷水,差點把鋼琴賣掉。恰逢此時,林唯真的免費鋼琴班開班,梅琴立馬報名參加。
在班上學習了近一年的郭俊娟,如今已經開始學習鋼琴四級中相對簡單的曲子,彈鋼琴成了她最大的娛樂。而在學琴之初,她還曾一度放棄。“以前都是在電視里看演奏家們彈鋼琴,雖然憧憬,但覺得距離我們農民太遙遠了。我第一次上課時,近距離看到林老師彈奏鋼琴,沖擊感特別大。”課后,小郭就取出積攢了一個半月的工資3190元,購買了一臺電鋼琴,在家練習。鋼琴班的課程從最簡單的右手指法開始練起,身為班上最年輕的學員,小郭學得很順利,沒事時,她就在家彈奏《小星星》等鋼琴啟蒙曲。可當課程學到雙手彈奏時,小郭開始“抓瞎”,左右手老是配合不好,她打起了退堂鼓:“鋼琴對我來說,本來就只適合遠遠地憧憬;農民還想玩鋼琴,太異想天開了。”
在小郭退縮之際,鄰居李鳳蘭給了她鼓勵。63歲的老李開始學鋼琴時,手指僵硬得連跨單鍵彈奏都做不到。老李就每天用兒子借來的電子琴練習,硬是學會了雙手彈奏。“李大姐比我大20歲都能學好,我肯定也行。”于是,小郭再次回到鋼琴班上,如今,她已是班上演奏水平最拔尖兒的一個。
藝術扎根鄉村
應該變送為種
近年來,本市大力加強京郊農村地區文化建設力度,各區縣紛紛開展高雅藝術送下鄉等活動。市文化局自2006年起,陸續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公益惠民演出項目,目前,全市每年開展公益演出超過一萬場,投入資金過億元,參與活動的專業文藝表演團體百余支。然而,在文藝下鄉活動如火如荼展開的同時,交響樂等高雅藝術送下鄉活動不時遭受農民冷遇。 “要真正將高雅藝術送進農村,需要因勢利導,先摸清當下農民到底想要什么樣的高雅藝術、他們的接受水平如何,要學會引導他們接受、欣賞高雅藝術。”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在全國承擔過多次高雅藝術送下鄉活動的演出任務,該集團總經理助理周維告訴記者,以前,他們送高雅藝術下鄉時,也曾遭遇過農民觀眾冷遇,一些農民在演出結束后,直言不諱地告訴他們,比較喜歡相聲、二人轉等節目,不喜歡交響樂演奏、芭蕾舞等“陽春白雪”一類的節目。該集團收集、分析了這些意見后,調整了演出計劃,樂團依然用管弦樂演奏,但演出曲目不再是交響樂等“高深曲目”,而是以由民歌等改編的曲目為主,兼顧農民觀眾的欣賞習慣。同時,演奏者們還專門挑選了一些富有戲劇性的小品曲,并且先向農民觀眾做簡單的曲目講解,慢慢引導、培養農民對高雅藝術的欣賞能力與興趣。
長期致力于農村文化發展研究的專家李霏認為,農村文化藝術建設是農村城鎮化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陽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罷,隨著城鄉一體化的不斷發展,農民對文化藝術的需求呈多元化趨勢。滿足農民文化藝術需求,除有關部門根據農村實際送藝術下鄉外,關鍵要轉變農村文化發展方式,變送文化下鄉為下鄉種文化,將農民喜聞樂見的藝術種進農民心里,文化藝術才能在農村生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