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悅耳動聽,就能把音樂大大提高,在鋼琴演奏與教學中,無論你彈音階、琶音、練習曲還是樂曲,其聲音質量是需要特別下功夫的。"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在鋼琴藝術中,美妙悅耳的聲音與手觸鍵時使用力量的來源、力度的支配、觸鍵的方法有著直接的關系。從生理學角度把人的上肢劃分為手、前臂、大臂、肘部、腰部等幾個可以獨立活動的部分,正確運用力量是學習鋼琴基本技能的關鍵,力的運用是否合理,是否科學決定所彈作品的成敗。
手指、腕、臂的力量協調運動的發力之源來自腰部,換言之,腰部力量是鋼琴彈奏的發力之源,"人之驅,腰為中",腰部在行走、端坐時起著平衡身體的作用,而發力時,則反映在大腦指揮下的力量儲備,在鋼琴演奏中,經常遇到樂譜所規定的力度記號,如f,ff,fff等。這些記號的彈奏,雖然在不同作品中有不同的要求,但都是表現力的強烈程度,這些彈奏力度必然要腰部力量為發力點。肖邦《革命練習曲》的最后結束句由兩個f的一串下行音型直到3個f的4個和弦構成,氣勢有力,雄偉,特別是4個和弦,若不是靠腰部發力,僅靠手臂揮動無法達到作品所要求的爆發性音響。貝多芬的奏鳴曲《黎明》第一樂章結束處,雙手反向,十六分音符是兩個f的強度到sf的特強和弦,不運用腰部發力是不行的。在鋼琴協奏曲《黃河》第四樂章雙手八度上行和第二句雙手交錯的八度,也只有靈巧主動地運用腰部力量,才能表現出黃河那怒潮般的洶涌氣魄。故而腰部力量是鋼琴演奏的發力之源。
腰部力量不可能直接作用于琴鍵,腰部力量是通過對背部、雙肩、雙臂、手腕、手指的瞬間傳送來完成彈奏的,這種力量傳送的是否協調,是鋼琴產生良好彈奏效果的關鍵。值得指出的是,腰部力量的正確運用在兩種彈奏中尤為明顯,他們是,爆發性強奏,適中強奏。 1爆發性強奏。這種力度在樂曲中常見,多用于八度,雙八度,八度和弦,其他密集型和弦,特殊的"音塊"等,它要求彈奏效果特別強勁、飽滿、音色雄渾,腰部有直接的、明顯的"動感"處于"提勁"狀態,彈時要有效把握腰部力量對背、肩、臂、腕、指的瞬間傳送和力度的支配與控制。腰部力量高度集中,驅動爆發是它的發力特點。 2適中強奏。這種力度強而不爆,音量也在爆發性強奏之下,腰部所強調、所感受的力感集中但不驅動爆發;腰部力量驅動內在力量的支持是它的特點,儲望華改編的鋼琴曲《二泉映月》第47-52小節,是全曲的高潮,其中的八度和弦旋律剛勁、舒展,只有巧妙把握并能將腰部力度在內在支持貫穿于彈奏之中,方能達到豐厚、飽滿、堅實內在的力的效果,反之,只靠手臂、手腕"強迫"手指"壓"鍵,所彈的必然生硬、死板,也極易使臂、腕、掌疲勞。 3弱奏。爆發性強奏的發力特點是腰部驅動爆發,適中強奏的發力特點是腰部驅動內在力量的支持與瞬間傳送。而弱奏時腰部力量的傳送最具特色,用二十字概括它的發力原則:意念由腰起,發力要勻稱,力貫滿肩背,緩推手指尖。在弱奏中,既要求音量要弱,又要求下鍵到底,聲音實在,弱而不虛。此點很難控制,正確運用二十字原則,會有滿意效果的。在鋼琴音樂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現今對手指、腕、肘部的動作都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主張整的放松,讓手臂的自然重量通過指尖傳到鍵盤上,認為手腕、前臂、肘部、大臂、肩部都應協調。正確、適當地運用手指、手腕、手臂、肩、背、腰的力度,才能演奏出滿意的音響效果。
聲音技巧,也就是基本觸鍵手法。
嚴格地說,聲音技巧首先應該包括頭腦中的聲音意識,聲音意識是指頭腦中對聲音的想象,這種想象來自聽覺對鋼琴音色的直接感受和對音樂的理解。如果離開了頭腦中對聲音的想象,觸鍵技巧就是無本之木,也就是不能表現出所需要的聲音來。了解鋼琴的發音原理和特點是研究鋼琴演奏聲音技巧的必要前提。觸鍵,通過機械傳導的 泥榔頭擊弦而發音---這就是鋼琴發音原理最簡單的陳述。如果對鋼琴的發音原理作進一步的研究,我們便能夠發現,機械傳導系統制動的 泥榔頭的運動軌跡是直接的,并且其運動形式僅有快慢之別,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鋼琴的聲音變化---包括音質、音色、音量的變化,實際上都只產生于擊弦瞬間榔頭推進速度的變化。 泥榔頭的推?速度是受制導?動的鍵盤作用影響的,而鍵盤作用是受鋼琴演奏者觸鍵方式、方法來決定的。因此,歸根到底,鋼琴演奏者的觸鍵方式,控制和影響著榔頭的擊弦速度,聲音的變化取決于制導的泥榔頭擊弦速度的變化。
如何運用這簡單的原理研究出可操作性的技巧規律,這是我們研究的主要問題。什么是指觸的變化形式,即觸鍵方式?簡單地說,觸鍵方式就是觸鍵的用力形式。觸鍵的用力形式包括兩個方面:用力方式和傳力方式。用力方式主要體現于形成不同的觸鍵速度;傳力方式主要體現于觸鍵手指或手部的支撐形式。這都是決定擊弦速度的關鍵的因素。
傳力方式。可以這么說,沒有手指的支撐傳力,就沒有鋼琴彈奏可言。事實上,支撐方式的改變,非常直接地影響到音質、音色、音量。換句話說,僅僅改變彈奏的手的支撐強度就可以改變聲音。從技術手段上講,彈奏的手的支撐主要體現于三個方面:觸鍵手指指尖的軟硬程度;手指各關節的牢固程度;手腕以何種方式發揮富有彈性的支撐調節作用。
將上述原理應用于彈奏,可以列出以下可操作、并可用于改變支撐方式的一些主要技術手段。
1改變手指尖的堅度---從相對放松的指尖到相對牢固的指尖,每一種變化層次作為觸鍵技巧熟練運用,都可以改變鍵盤動作速度和擊弦速度,對聲音的變化產生影響。
2改變手指觸鍵面---從指尖較直立的形式到指面較平坦的形式。每一變化層次又可以形成指尖堅度的改變,從而引起聲音的變化,例如:在彈奏歌唱性的連音句時,可用手指肉墊較厚的指面,以發出柔和細膩的聲音效果;在彈奏清晰、顆粒性強的樂句時,可用指尖進行彈奏。
3改變手指第一關節或第三關節的牢度---從第一、第三關節較柔順到較牢固堅挺可以改變手指傳力的支撐強度,也是尋求聲音變化的有效手段。
4改變手腕的支撐調節---手腕像一只彈簧,其功用是支撐調節,彈簧的軟硬度在不同程度上既發揮支撐作用,又發揮調節作用,影響聲音變化。用力方式。
用力方式是影響觸鍵速度的最直接的因素,也就是最直接操作鍵盤動作速度的技術手段。作為觸鍵技巧,注重講究觸鍵速度的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調節運用手的不同部位,從手指、手到肘部,大臂乃至全身體,運用不同力量來改變下鍵的速度。
2通過訓練有素的手指肌肉力的運用,以及與重力運用的恰當配合,來改變下鍵速度。
3利用手指離鍵的不同高度觸鍵,提供改變下鍵速度的條件來改變聲音效果。手指離鍵越高,觸鍵的力度也越大。
4變化手指離鍵速度,對聲音的延續及共鳴發生影響,也會帶來聲音效果的變化。
5改變觸鍵的用力方向,如垂直縱向,水平橫向,斜向,或往里推,往外拉等等,來改變下鍵的速度。 鋼琴演奏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既要求演奏者在技術上達到完美無缺,又要求演奏者完全理解作品,充分表達出作品的思想內容,這就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道理。
在鋼琴演奏中,正確的觸鍵至關重要,由于聲音的音量、音質、音色不同,所以觸鍵時的用力部位也不同,但必須各部位協調運動,這樣演奏出來的聲音才能扎實、悅耳。"鋼琴是一百件樂器,不是一件樂器"這充分說明了鋼琴具有豐富絢麗的音響,如何恰如其分地彈奏出不同強弱層次的音響,應從鋼琴的觸鍵上下功夫,使用不同的力度,不同的用力方式,不同的傳力方式,定能彈奏出美妙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