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兒童十分忙碌,個個都要十項全能:游水、跳舞、朗誦、話劇、合唱團、棋藝、畫畫、英文班、普通話班……連學習樂器也至少學兩項才肯罷休;「練琴」就成為學生、家長、老師一大「難題」。
身為老師,經常聽見學生沒有練琴的主因是忙于溫習、參加太多興趣班。當你提點他們時,稍有愧意之學生仍可得救;但大義凜然說出沒有練琴的一類,真是令人頭痛。
對我而言,學生以無數理由推卻練琴背后必有原因,故此我會盡量了解問題所在,對癥下藥、改善他們的練琴習慣。有學生令我印象深刻:教他至今已有兩年多,起初進度不錯,其后他由于升學忙于功課、疏于練琴,幾星期后參與校際音樂比賽時彈得一塌糊涂。事后,家長帶著兒子前來,于眾人前狠狠責備他,從中得知家長忙于工作,沒能顧及兒子練琴,還道出兒子「自視過高」、疏于練琴致失敗之主因。
另一位學生較為特別,習琴已有五年多,從家長口中得知他從不會練琴,覺得練琴枯燥乏味。每逢比賽考試前最令我們不安,但以「臨急抱佛腳」之態度面對的他,每次仍安然無恙,還獲得不少音樂獎項。對于這類「特別學生」只可采取「特別方法」應付。由于家中極少練琴致不太可能交齊功課,故此只能把練琴一環融合于堂上;另一方面,我會把所教授內容以游戲方法偷偷地灌輸給他,使他不自覺地吸收。
其實,缺乏練琴之元兇是「惰性」及「時間」。老師可嘗試了解學生一周行程,與家長一同為學生規劃練琴時間表,將練琴變成生活習慣一部分;其次,學生一般通病為喜歡練習流暢之樂曲部分,往往逃避某些難處,為了省卻時間,有效的練習應該著重練該曲之困難部分,這方法不單針對問題且省時,可謂一石二鳥。其三,很多學生一遇到篇幅較長之樂章就顯得不安,其實這只是心理問題,我們可以把樂章影印分頁練習,對付年幼學生,可以把影印樂譜剪成砌圖(一頁分四部分),每次練習幾小節,以練琴上的錯覺消除他們的心理恐懼。
最后,對于特別頑固之學生就需用以表演、考試或比賽令他們有迫在眉睫,非練不可之壓力。所謂「知恥近乎勇」,知道自己水平不夠而勤加練習,這可是另一收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