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譽為當代最抒情的鋼琴詩人;他有鍵盤魔術師的美譽;他堅信,練鋼琴不是練體操,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與音樂同在。他就是10月23日即將在上海大劇院舉辦獨奏音樂會的美國鋼琴大師莫瑞·佩拉希亞(MurrayPerahia)。
昨日,佩拉希亞現身上海大劇院,與青年鋼琴家孫穎迪進行了一場有關音樂和人生的對談。對于有志于成為鋼琴演奏家的年輕學生,佩拉希亞強調,練習技術并非練習體操,需要體會音樂語句的呼吸,這樣身體才不會僵。
佩拉希亞回憶自己年輕時,跟隨鋼琴大師霍洛維茨學習彈奏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霍洛維茨建議他不要機械地去練,要想象大海的浪濤席卷而來的氣勢。然后,老師在鋼琴上做了飛快的示范,雖然錯音不少,但比機械地追求每個音準要好上不知多少倍。
自1972年在英國獲得大名鼎鼎的利茲國際比賽大獎以來,佩拉希亞活躍在樂壇上已三十多年了。他的每一次音樂會都讓聽眾翹首企盼,成為音樂界的大事件。《紐約時報》樂評家荷蘭德寫道:我們之中沒有比佩拉希亞更嚴肅、更有頭腦的鋼琴家了……我們還不習慣有人可以彈奏得如此精彩。
盡管佩拉希亞已經進入當代最優秀的鋼琴家行列,有著繁忙的演出日程,但他與妻子、古典吉他手尼娜塔以及兩個兒子卻隱居在倫敦西郊一個僻靜的角落。他是沉靜的,喜愛思索,誠懇而謙虛,倫敦恰好適合他的個性。
上個世紀90年代,佩拉希亞的手指曾經被刀子劃破,因感染到指骨而停止演奏很長一段時間,但他復出后依然演奏得很優秀。講起當年受傷的情景時,他說:我的手指受傷后不能練琴,連1個小時都堅持不住,但我是演奏家,如果就此停止了藝術生命,那是對不起我熱愛的音樂的。因此,彈不了琴我就研究樂譜,也聽一些錄音,聽大師的錄音,聽《馬太受難曲》,也正是這樣,我才在復出后還能演奏。
據悉,10月23日的鋼琴獨奏音樂會,佩拉希亞將演繹巴赫的《G大調第五法國組曲》、貝多芬《e小調奏鳴曲》第27首、勃拉姆斯《鋼琴小品》等經典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