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鋼琴如果不為考級,還能為了什么?11歲的廣州女孩林琳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開個人獨奏會!
林琳學鋼琴才兩年四個月,卻舉辦了8場個人獨奏會,且每場觀眾爆滿。像林琳那樣的鋼琴學習者,在廣州至少有29個,他們師出同門,均以開演奏會為目標,6年來共舉辦了70場公益演奏會。這套不為考級,只為開演奏會的與眾不同的鋼琴教育模式,為廣東每年超過5萬人次的鋼琴考級者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11歲女童開高水平獨奏會
本月8日,在廣州市第二少年宮,11歲的廣州女孩子林琳舉辦了個人第8場公益性的鋼琴獨奏會。這場1小時的獨奏會在具有120個座位的音樂廳舉行,廳內座無虛席,兩邊的過道均站滿了聽眾。現場彈奏的15首曲目全部是中國經典名曲,有家喻戶曉的《瀏陽河》、《平湖秋月》、《彩云追月》、《牧童短笛》和《解放區的天》等。很多成年的聽眾隨著那些熟悉的旋律打起了節拍。獨奏會結束后,應邀觀摩的廣東省音協主席劉長安評價道:這是不可想象的奇跡!
一直以來,學鋼琴就是為了考級,水平高不高,要以過幾級來衡量,這似乎成了許多人的思維定勢。像林琳那樣在舞臺上連彈1小時、臺下有上百名圈內人士在觀摩,是絕大多數學習者從未有過的經歷。
實際上,11歲的林琳學鋼琴的時間才兩年四個月。她于2009年底師從留法著名鋼琴教育家倪文學琴,開始其與眾不同的學鋼琴路徑:不為考級,只為登臺演出。兩年多以來,林琳在公眾場合舉辦了8場個人演奏會,平均每個季度開一場。每次都有上百名聽眾,音樂界人士也應邀觀摩。其中最經典的一次發生在去年,她不吃不喝不休息、連彈100首肖邦作品,時長5小時。林琳創造了臺上1個鐘,臺下2月功練琴登臺時間最短記錄。
新培養模式:練習—舞臺演奏—再練習
值得一提的是,林琳本場獨奏會一改以往專門彈肖邦和格里格的做法,全部由中國經典曲目組成,展示了其兼顧中西的姿態和水平。由于鋼琴訓練一般按照西洋練習曲進行,要轉到演奏中國作品,具有不小難度,需要對中國作品的旋律邏輯、和聲、肢體等相應調整。劉長安認為,本場演奏會在專業演奏的技術上沒有問題,而在對中國作品的內涵、風格和韻味的把握上尚需更進一步體會,應該說,這個評價對11歲的演奏者來說,已經不低。
與其說林琳連開8場演奏會是個個案,不如說它展現出了一種嶄新的鋼琴教育模式:那就是練習—舞臺演奏—再練習。舞臺演奏取代了考級,成為學習者的外在驅動力。林琳自拜入師門的第一天起,便被明確告知,學琴是為了開演奏會。她每天堅持練琴4個小時,周末更是長達8個小時。她告訴記者:每次想起要登臺面對上百名聽眾,壓力很大,必須要刻苦練琴才能不負眾望。如今兩年時間過去,她在公共場合共演奏了整整150首鋼琴曲,其數量遠非考級者可比。
6年來廣州共計有29名倪門學生
倡導這套教育模式的,是留學法國13年的著名鋼琴教育家倪文。早在旅法時,倪文就已經是法國的音樂學院鋼琴系考試評委與國際鋼琴比賽評委,1995年首創并成功舉行了6屆高規格的巴黎中法國際鋼琴比賽,并向西方音樂界系統地介紹新中國鋼琴作品的創作成果。他在法國從事鋼琴教學13年,共有35名學生獲國際比賽獎項。歸國后,專心從事鋼琴教育。
倪文對所有弟子均提出兩點要求:一是不準以考級為目標,二是時刻準備開個人專場演奏會。其理念是,不敢開1小時個人獨奏會的學生不是好學生,不能讓學生開個人獨奏會的老師不是好老師。倪文說,現有的鋼琴考級安排,只彈三首曲子、12分鐘,不足以鑒定一個人的水平高低,更何況,所彈的曲目十年沒有變化。在法國和其他歐美國家,學鋼琴是為了登舞臺演奏。每一位學有所成的鋼琴家,肯定是從成百上千場演奏會中脫穎而出的。
倪文的教育模式早在2006年就開始實施,6年來,廣州共計29名倪門學生,在公共場合舉辦了70場演奏會,聽眾總共超過一萬人次。這70場演奏會完全是公益性質,不收門票。按最低門票價80元來計算,僅此一項就讓利給社會80萬元。之所以這么做,就是要讓孩子們知道,不能為了門票而藝術,應該為了藝術而藝術。
倪文模式給廣東千千萬萬學鋼琴者,指出了一條與從前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