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的各種耳濡目染,讓許多家長開始對讓孩子學琴有了新的看法。他們注意到孩子多半不愿意彈琴,也注意到許多琴童在考出10級證書后再也不愿坐回琴凳的現實。10級之前,已有不少琴童落馬。而一紙10級證書,其實僅證明你曾經是個業余鋼琴學生。
進入專業學校學習,讓人糾結的問題就更多和更復雜。學生之間有層次,教授之間也有層次,學校之間更有層次。誰高誰低就看你能否在層出不窮的競爭中最終出人頭地。
這是一條充滿變數的路。雖然出現了郎朗、李云迪、王羽佳這樣的出類拔萃之輩,現在又有了張昊辰,但能達到這個高度的概率,實在小而又小。這座高聳入云的金字塔從一開始就不斷有人中途而退,而無論你是處在哪個高度。
雖說榜樣對望子成龍的家長充滿誘惑,但當家長們在消耗了大量的財力人力之后,在孩子完全沒有了童年的歡樂之后,在努力前行的路上不斷遇到各種無可奈何的社會力量之后,許多家長終于明白這條路并不是自己咬咬牙就可以走到頂點的。或許這還是在孩子的音樂天分得到肯定的情況下。
因此,對于少數幾個成功者,雖然人們多半只看到他們面前的鮮花和榮耀,但只有他們自己才明白,這份榮譽是來得多么的不容易。郎朗父親當年的經歷已經眾所周知。而人們永遠無法知道的是,有多少家長可能付出的代價遠超朗朗父親,但最終卻一事無成。
英國利茲國際鋼琴大賽的創辦者、評委會主席范妮·沃特曼女士曾經在接受采訪時對我作過一個形象的比喻,說一個在國際比賽勝出的選手,就像一個泳者剛從家鄉的池塘游進專業生涯的大海。這個比喻很清楚地告訴我們,要想成為一名真正成功的鋼琴家,需要面對的困難之多是難以想象的。
鋼琴演奏最容易上手,卻也最不容易成為高手。平庸的鋼琴家多如牛毛,真正的高手卻難得遇見。上海近年得天獨厚的是,舞臺上鋼琴獨奏會絡繹不絕。于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困惑是,究竟如何區別它們之間的差別。一般聽眾沖著郎朗、李云迪的名聲前往,音樂會結束后卻不知所云。這是因為他們不知如何欣賞。其實任何一位有成就的演奏家,都有其獨到之處。聽音樂與學琴一樣,一個音樂家能在眾多同行中穎脫而出,必然經過勤奮多練之路。而對欣賞者來說,多聽與廣泛地聽也是必須的經歷。否則在名家的演奏面前,你依然一頭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