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欣恬彈琴時非常投入。
何欣恬多次受郎朗指導,并與其合影。
扎著兩條羊角辮,在家里一刻不停地轉來轉去,6歲的何欣恬很符合她外婆的描述,不像個學琴的孩子,看不出有什么藝術細胞,更像一個小淘氣包。不過,當她坐在琴凳上彈琴時,音樂仿佛從她心里流向指尖,小小的身體也隨著音樂的節奏自然擺動,大師范盡顯。
2012年,學琴一年的小欣恬第一次參加比賽,就獲得郎朗鋼琴學校鋼琴比賽的一等獎。隨后,她陸續在施坦威、kawai等多項重量級比賽中獲得分賽區一等獎。2012年進入深圳郎朗鋼琴學校學習后,屢獲郎朗親自指導和贊揚。
琴盲媽媽心得:藝術啟蒙教育 重在保護孩子的興趣
何欣恬四歲開始學琴,學琴兩年就獲得很多獎。而記者了解到,這個鋼琴小天才的啟蒙老師竟然是不會彈琴的媽媽。我不會彈琴,譜還是從網上找來,現學的。我還買了一些專業鋼琴教學碟片,先反復放,自己消化了,再根據碟片上的視頻,教孩子。欣恬的媽媽周女士告訴記者,她雖不會彈琴,但對音樂的感覺很好,會辨音色。彈得好還是不好,一聽就能分辨。
為何不給欣恬找個專業的老師?周女士說,她接觸過一些鋼琴老師,發現他們大部分教的是技術,比如彈一個音色,動作要怎么規范,很少解釋為什么要這樣做,這個音色特別在什么地方。孩子就是依葫蘆畫瓢,音樂沒有進入他們的內心深處。
啟蒙教育,保護孩子的興趣很重要。我教她時,都是和她一起感受音樂,孩子對音樂的感覺,就自然流露在琴音上。周女士說:我相信,我能比老師教得好,因為我最懂我女兒,知道怎么跟她交流最有用。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何欣恬就能識譜并完整地演奏。
很多老師教鋼琴,都是先教容易的,再教難的,循序漸進。但周女士認為,藝術教育不同于知識教育,有時不必遵循這一規律,她選擇教女兒非常美的曲子,而非容易彈的曲子。欣恬四歲時,周女士一開始就教她《庫勞小奏鳴曲》,是她這個年齡段最難學的曲子之一。但是這首曲子太美了,我和女兒都不想放棄。一個冬夜,她用熱水袋捂腳,看視頻把這首曲子學會,第二天教女兒,欣恬用五天就學會了。教《巴赫三部創意》也是如此,因為太喜歡這個曲子,母女倆直接跳過巴赫初級、巴赫賦格等直接學了。
專家點評:學琴興趣非常重要 專業指導也很必要
佛山鋼琴學會副會長劉冰表示,欣恬參與的比賽和獲得的獎項,具有一定權威性,證明這個孩子是彈得不錯。欣恬在琴盲媽媽的引導下,學會彈琴,并非適用于每一個人。這與媽媽的教學方法,以及她個人資質都有一定關系。
劉冰表示,學琴啟蒙階段,興趣的確非常重要。的確有一些鋼琴老師,不注意音樂美感的訓練,太過強調技術性的東西,扼殺了孩子學琴的興趣。另外,由于鋼琴教學沒有嚴格的準入標準,有些考了級的人就來教鋼琴,使得鋼琴教師隊伍魚龍混雜。
同時,她也強調,鋼琴是一門美感和技術兼顧的藝術,專業老師訓練孩子的技巧,是必要的。她注意到,周女士也只是啟蒙時教孩子,何欣恬專業水準上去后,她已經不能帶著孩子更進一步,于是為女兒請了專業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