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衛視一檔《最強大腦》,讓不少市民對擁有高智商的超智人群有了興趣。某些方面有突出特長的超智人群生活中是什么樣子,過人的能力靠的是天賦還是勤奮?高智商是否意味著低情商?近日記者選擇兩位超智代表進行采訪,了解他們高智商光環背后的故事。
案例一
他是門薩會員,做事總比別人快一倍
從小到大,各類考試只要考前稍微翻下書,就能有不錯的分數;別人兩天完成的工作量他一天就能完成……今年29歲的俞善龍是門薩俱樂部成員。
門薩是世界頂級智商俱樂部的名稱,于1946年成立于英國牛津,智商是入會的唯一標準,門薩測試智商超過130的人方可加入。
2012年去上海出差,順便就到復旦大學做了入會測試。沒想到幾個月后接到入會通知。俞善龍說,門薩測試基本都是圖形邏輯題,靠著自己較強的空間想象力、記憶力通過測試。國內加入門薩的成員有200多人,南京僅有7人。
生活中的俞善龍,一遇到難題首先想到的就是怎么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在單位他做事的速度總比別人快一倍。
俞善龍的統籌規劃能力也很強,大到10年,小到每天該做什么都在我腦子里。我和某人約在某時見面,對方遲到超過10分鐘,沒打招呼,我就走了,下個時間段還有其他安排。
案例二
他是音樂神童,小提琴鋼琴9歲就到10級
鳳游寺小學三年級男孩張圣,長得虎頭虎腦,一提起音樂就神采飛揚。不到9周歲的他已通過小提琴、鋼琴10級考試,他被稱為音樂神童,還應邀參加了《最強大腦》。近兩三年時間里他獲得了國內外小提琴比賽獎項100多個。
張圣的父親張蘇寧是南醫大藝術教研室西洋音樂學科教授,在他看來,兒子的音樂天賦從4歲起體現出來。有次走在路上,有輛車按喇叭,兒子立即冒出一句,司機按的是‘fa’的音。張蘇寧說,他當時很驚訝,回家后用幾只碗裝上不等量的水,敲擊后讓孩子辨別,結果每個音都對。
在一次央視演出中,張圣一個人調好了15把小提琴的音。在張蘇寧看來,不用給出初始定音,兒子就能憑直覺調音,靠的是自身生物技能。
從4歲多起,張圣開始學習鋼琴,一年后又學習小提琴。最近他還在學習長笛和聲樂。除了音樂,張圣還喜歡計算機,安裝、更改系統都不在話下,還能將手機移動版改成聯通版。
成才靠天賦也要靠勤奮
不少人認為,像俞善龍、張圣這樣的都是天才,他們似乎靠著異于常人的天賦,輕輕松松就能達到在外人看來遙不可及的目標。
但在俞善龍看來,高智商只能算是小聰明。說實話,包括我在內的一些門薩成員就比較懶,不會刻苦用功,因此往往沒有太大的成就。俞善龍說,高中之前他的學習成績始終是全班第一,但進入高中后,由于學習不夠勤奮,成績就只能排在前10。而高考時,他也并沒有考入一所理想中的頂尖大學。
張蘇寧則認為,兒子的成功除天賦外,離不開勤奮。他每天下午3點半放學,4點開始我給他上音樂課,2小時小提琴,1小時鋼琴,晚飯后再做作業,晚上洗腳的時間里還要練長笛,早上洗臉時還要練發聲。
高智商是否意味低情商?
在很多人眼里,超智人群往往性格古怪、偏自閉、不合群,他們是否真是高智商低情商?
張圣說,在校期間他的朋友不多,同學們不是很愿意和他玩。
兒子確實比同齡孩子情商要低一些。他性格比較直,不太會和同齡孩子溝通,無意中容易傷害到同學。張蘇寧分析這和孩子平時花在音樂上的時間多,沒有太多時間和同齡孩子玩有關。
雖然不認為自己是孤僻古怪之人,但俞善龍覺得自己在工作中也時常會遭遇一些小問題。太聰明又鋒芒畢露,同事們難免會有看法,就容易不合群。俞善龍說他曾經因此而辭職,之后他也嘗試自我反省,遇到問題,盡量換位思考。
在《最強大腦》中,12歲的天才少年李云龍崩潰大哭,被認為耐挫力差,情商低。陶老師熱線心理教師楊靜平則認為,對于12歲的孩子來說,在高度緊張的比賽中失控崩潰也屬正常,孩子是否心理脆弱應根據生活中的表現綜合判斷。
楊靜平說,在高智商人群中,確實有部分人情商并不突出,有的甚至比較弱,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的智慧和技巧略顯欠缺。他們往往因為自己的高智商而自傲,不太愿意與人交流。
專家說天才并不都是高智商
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科主任醫師虞琳認為,人的能力有很多種,智力是其中一部分,它包括記憶、思維、知覺等多個方面。智商只是以數字的形式將智力量化。人的智力因素50%是靠遺傳,在天賦的基礎上,后天的努力,以及生活環境的影響會對智力起促進作用。
虞琳說,通常大家認為的天才也并不一定就是高智商。其實有一部分孤獨癥患者,在某一方面會有很突出的能力,但在語言能力、空間能力等方面就很弱,這樣的人只能說某方面能力超常人,但并不是高智商。虞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