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東和自閉癥孩子桐桐練習鋼琴曲。
孔祥東喜歡把自己的人生比喻成一場音樂會。2008年,他與著名音樂家喬治·莫洛德爾(三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作曲家、奧運會、世界杯主題曲《手拉手》《意大利之夏》等歌曲創作者)合作創作融入中國音樂元素的奧運歌曲《Forever Friends》(永遠的朋友)之后,他覺得音樂會的上半場落幕了。沉寂多年之后,音樂會下半場剛剛上演。
最近不斷出現在大眾視野里的孔祥東,不是在專場音樂會的舞臺上,而是在各種公益活動、新媒體音樂推廣沙龍和音樂教育專場講座中,音樂是撫慰心靈的創可貼,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氧氣。孔祥東說,我喜歡這樣的平臺,更愿意為大眾推廣新媒體音樂。
孔祥東,曾經最年輕、最優秀、最活躍的中國鋼琴家,17歲在莫斯科國際鋼琴大賽上成為最年輕的獲獎者,20歲時成為美國吉納巴考爾國際比賽金獎得主……他留學美國,師從名家。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觀眾親身感受過他激情洋溢的演奏。
西方媒體盛贊孔祥東是一個世紀只能出一到兩個,真正能激動人心的天才鋼琴家。十幾年的海外生活讓他更能理解一名中國人應為國家、為音樂教育做些什么,我愿意做一名音樂傳教士,讓更多人能親自感受音樂的力量。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音樂家
一襲黑衣,濃密的黑眉、炯炯的黑瞳襯出發亮的光頭,磁性洪亮的聲音,爽朗的笑聲,仍能讓人感受到舞臺上那個擁有高超技藝,更具備一顆音樂靈魂的熱情洋溢、令人激動的鋼琴演奏家的藝術氣場……
孔祥東喜歡帶著iphone或ipad出現在現場,演講或是互動中,也多會運用手中的移動設備,為大家展示各種好玩的音樂軟件,包括現場將他與大家的對話通過軟件編程變成一首或動情或歡快的樂曲,在分享中,為與會者打開了一扇音樂之門,音樂不需要學習,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音樂家,都可以創造出屬于自己的音樂。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存在行業之分。在瀏覽學習了大約7萬個音樂軟件后,孔祥東感受到新媒體音樂的力量,一款名為‘songify’的音樂APP可以把一句話變成了一首歌,‘smule’可以為影像作品個性化配樂……一系列人性化的音樂軟件讓多媒體音樂流動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這一切已經成為最方便快捷的音樂教育方式。
在下載音樂軟件學習、研究、應用中,各種的好玩,讓孔祥東體味到新媒體音樂區別于傳統音樂演奏創作形式所帶來的快樂與喜悅,在移動設備音樂軟件中,我能體會到各種文化氣息的撲面而來,這種互動中的關愛,讓我,一個音樂人,特別著急想與大家分享。
現代智能技術沖擊傳統教育模式,極大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使人對生命的快樂體驗達到空前的高度,只有把握真實的自我,并能融通現代技術的人,才能獲得這種近乎極致的快樂體驗,孔祥東在講壇上的神采,告訴我們他已有了急欲與人分享,但常人尚未獲得的快樂!體驗過孔祥東新媒體音樂的聽眾嵇陳中說。
這是一個人人都是音樂家的時代。孔祥東說,在這里,我充分體會到了人性的力量和光芒,更感受到了什么才是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
我打算做一個音樂會,一個有別于傳統的音樂會。每一個觀眾都可以在音樂會上充分表達自己的音樂,主題就是‘I love’。音樂會上,觀眾全程參與……我還要設計一款App,觀眾可以使用這種軟件和我現場互動。說起自己的多媒體數字音樂會,孔祥東黑黑的雙眸放亮,連自己都不禁發出一聲贊嘆的尖叫,音樂會有開場時間,沒有結束時間,今夜音樂無眠。
中國音樂界太沉悶啦,整個藝術界都在談創新,唯有音樂教育界死水一潭,一點動靜都沒有。我愿意以音樂創作和音樂教育普及推廣的全新姿態再次出現在公眾面前。說到社會責任,孔祥東不愿意再去重復以前的自己,還在舞臺上演奏貝多芬、莫扎特,我才不愿意呢。我要演奏,但絕不是以前的那種表現形式。
中國聽眾對于音樂過于敬畏
不久前的上海,當自閉癥孩子桐桐與圓夢大使孔祥東共同演奏了一曲《you raise me up》,啟動了此次自閉癥孩子公益圓夢活動時,所有人無不被現場音樂帶來的澎湃所打動,人們眼泛淚光。孔祥東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情莫過于音樂,它指給你力量,撫慰傷口,自新精神,音樂永遠扮演著語言無法替代的角色。
我的手是最不適合彈鋼琴的手,在中國成名的鋼琴家里,這是一雙最小的手,剛好能彈到8度以外的9度……如今,這雙手正拉著一雙雙還未曾長大的小手,努力用自己的方式為他們營造一個全新的音樂世界。
孔祥東28歲開始音樂辦學,直到今天他仍在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把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結合起來,以獨到見解的傳授方式來激發學生內心對音樂的好奇與追求。
今天的中國音樂教育已不能滿足當下大眾需求。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到今天,我們所有音樂學院都是基于蘇聯的音樂教育體系,缺乏現代音樂的教育模式。孔祥東說,作為曾經的琴童,非常能理解在傳統教育方式下小孩子的那種反叛心理,小時候母親會因為我彈錯的某個音節用針扎我的手指,我會和很多小孩子一樣‘打’樂譜‘耳光’。會把鐘表撥快10分鐘,以便提早結束練琴。反思對比中,他以鋼琴家運用一定豐富想象力將同一首曲子演繹出上百種音色的案例來要求自己,獨創了自成體系的教材,運用到音樂學校的教學里。
我們會讓小孩子聽小鳥的叫聲,聽世界萬物發出的聲響,讓他們自己譜曲,哪怕曲子只有哆來咪三個音節,那也是一種自我創新。聽到孩子們自己的曲子,我會感動,這為孩子們帶來了很大的音樂情趣,而不是一味地孤獨苦練。
孔祥東曾看到有老師教授鋼琴時,為了增加孩子演奏的表現力,甚至連面部表情及肢體語言都有各種標準化的要求,演奏時的各種表現,原本是鋼琴家進入音樂之后發自內心的舉動。功利主義在音樂教育的蔓延,讓孔祥東不知說什么好。
更讓孔祥東不可理解的是,音樂被故意概念化,認為陽春白雪才是音樂的本質,以‘高雅’‘通俗’來區分傳統與當代音樂的表現形式,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人為標準,是片面的。孔祥東非常擔心這種自以為是的態度,會疏遠音樂與普通聽眾的距離,這對音樂而言恰恰是致命的。同時,孔祥東認為中國聽眾對于音樂過于敬畏,其實音樂只有讓普通人去唱去表現,才有生命力。
這些年孔祥東一直在推廣一種音樂概念——環境音樂,它有別于背景音樂。我家孩子在學習音樂,可是我們家沒有音樂氛圍啊,有人跟孔祥東訴說音樂學習的煩惱,音樂氛圍哪來呢?很簡單,讓你家的音響系統多出點聲音,吃飯時聽聽音樂,干家務時聽聽音樂,讓音樂彌漫你的生活。
在移動設備軟件中暢游,令孔祥東嘗試到更多新鮮的音樂教育方式。孔祥東有一個設想,開個facetime音樂課程,我不可能到你家去,你在拉薩、烏魯木齊,任何地方都沒問題,利用移動智能設備視頻授課啊!提起音樂教育,孔祥東總有一種責任在心中,我只是告訴大家要相信音樂。
我沒有天賦,更多的是勤奮
下行的電梯里,孔祥東一直在玩著手機里的各種好玩的音樂,有人上電梯,他會禮貌微笑著和人打招呼,不時還會用流利的英語與電梯里的外籍朋友聊上幾句。孔祥東熱情、愛玩,用朋友的話說,小時候辛苦練琴的他太缺玩耍啦!
孔祥東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如饑似渴,他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用于玩各種新媒體音樂。工作室的地板因為他長時間在一個地方活動而出現塌陷,他玩笑地解釋為不斷攀升的體重,但身邊的朋友都知道,他認準的事情會非常執著專一地去做,甚至不吃不喝的。
孔祥東非常清楚,被譽為國際樂壇真正能激動人心的天才藝術家,更多源自承受能力、堅強的神經、足夠的智慧思想和學習如何去愛。他說,我沒有天賦,更多的是勤奮。孔祥東5歲學習鋼琴,他的第一架鋼琴正如電影《鋼的琴》里那樣,是按鋼琴原大畫在卡紙上的黑白琴鍵的紙鋼琴,這架琴他邊彈邊唱練了兩年。
1974年,母親籌措840元巨資,為孔祥東買了一臺二手鋼琴。為了還債,母親為左鄰右舍裁剪縫衣服。他13歲時父母離異,家境每況愈下,小時候學琴的學費都是媽媽幫老師做衣服交換來的。就是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孔祥東目的很簡單,拼命練琴,媽媽的愁容便會舒展。
1986年,在柴科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中,17歲的孔祥東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1987年,他又獲得西班牙桑坦德爾國際鋼琴比賽年輕天才大獎。兩年以后,作為美國第一大鋼琴比賽吉那巴考爾國際比賽第一名的獲得者,他在紐約林肯藝術中心舉行了個人獨奏音樂會。1992年,24歲的孔祥東再次獲得悉尼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及四項大獎。
多少年來,孔祥東同音樂進行著不間斷的真誠對話。當他每一次把自己那雙最不具天賦的手伸出來時,他便會更加純粹地投入。
孔祥東有一個微信群,這里匯集了他各路的朋友,大家在這里分享音樂,分享人生,體味來自孔祥東和圈子里每一位朋友的愛與能量,東東是個不睡覺的人他是個不知疲倦的人孔老師是恩師是益友,大家聊起孔祥東時,正能量的贊譽被不斷刷屏。在大家詫異能說會道幽默開朗的孔老師哪里去了時,失聯幾個小時的孔祥東在練琴,即便已經很多年沒有舉辦專場音樂會,但每天3個小時的練琴雷打不動。
學音樂就是學愛,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就是學習如何去愛,要愛你所表達的音樂,要讓你渾身的情感為之激動。我所見過的音樂家沒有一個人不是一個大愛的人,如果沒有大愛的磁場波,不可能產生和創造讓人產生美感的強大的音樂。
孔祥東說:我們正處在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時代,我們的每一個細胞都應該去感受這份激動。特別是對一個鋼琴家、音樂家來講,每一天都是新的,不論運用怎樣的音樂表現形式來表達音樂,都要保證我的音樂充滿時代的活力和藝術生命力,這不是標新立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