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來自上海的女性,少年時來到新加坡,從此開啟了人生的新旅途。
1999年,17歲熱愛音樂的姚曉云從上海只身來到本地,學習鋼琴演奏。2005年成為新加坡公民。這些年來,她以音樂融入獅城生活,指導學生練琴,發揮創意。
能夠來新加坡生活,對熱愛音樂的姚曉云來說,相當興奮。有別于其他外出求學的小孩,她是滿心歡喜地踏上飛往新加坡的班機。
1999年,為了學習鋼琴演奏,姚曉云只身來到新加坡。當年17歲的她,是從當時在中國熱播的本地連續劇中,得到對新加坡的第一印象。她追看《蓮花爭霸》、《人在旅途》等劇集,以紓解練琴的壓力。跟許多人一樣,她對新加坡最深的印象,就是花園城市。
硬件設施優良
許多音樂系的學生都希望到歐洲(奧地利、德國等)國家深造,但姚曉云卻選擇到新加坡,跟一位自己很崇拜的老師學藝。在新加坡呆了一陣子后,她非常喜歡那里的生活,也漸漸產生了想要為當地文化獻出一分力的欲望。初時,她發現當地人對古典音樂的認識有些貧乏,于是覺得自己可以在這方面盡點力。
她也聽過新加坡是個文化沙漠的說法,但來到這里后,發現其實本地機構所提供的硬件設施相當優良。環境固然很重要,不過姚曉云認為老師和其教導方式也非常重要。有好的硬件和環境之余,師資就非常重要。如果這方面也可以改善,那本地的文化教育就可以大大提升了。
在教導當地學生的過程當中,姚曉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大部分的新加坡父母很注重以興趣做出發,先跟孩子溝通,確保他們是因為本身有興趣,才愿意接受學習鋼琴的安排。在中國,練琴很多時候是在強壓性的環境下進行的。日復一日地練習,過程枯燥且無趣。來到新加坡教學時,發現與其要求孩子朝著一個目標,盲目地反復練習,倒不如讓孩子因為自己的喜好而主動練琴。
對我而言,這仿佛才是真正回到了玩音樂的初衷。
姚曉云覺得,新加坡人善用自己能夠中西融匯貫通的本事,制定出成功的解決方案。當地人因為語言上的優勢,能夠吸取到中西方精華。如此這般,用西方教育方式提倡智力開發,把孩子潛在的動力引出來,再融入東方教育的紀律和專業訓練,學琴也可以是一種享受。
如今她在訓練高級班的學生時,常會讓他們明白,彈法沒有對錯,最重要要有想法和個性。姚曉云希望不設框框,讓新加坡的學生發揮自己的想法和創意,也盡量讓課程不太嚴肅。
適應容易融入難
由于華族在新加坡是多數民族,因此姚曉云覺得基本的生活還是很容易適應的。但真正生活下來,她覺得最難的反而是融入這個多元種族的社會。新加坡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促進不同種族的和諧性,并且讓來自各地的人民都能夠盡快一起在職場上工作。雖然這一點做得很好,但這些都還是比較表層的。要真正融入,個人的努力和主動是必須的。
例如,新加坡人的日常對話中,常會夾雜英語、中文等。不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難免在初到新加坡時會有些溝通上的困難。但如果新移民因此而不愿意和本地人多接觸、多溝通,自然很難了解那里獨有的文化的風土人情。姚曉云初到新加坡時,也因為發音和本地人不同而鬧笑話。但她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決定要積極、主動參與社區活動,為自己制造機會,認識本地人,了解本地文化。
在我的印象當中,新加坡人一直都很友善、很熱情。所以她很樂意找機會和本地人打成一片。她表示,新加坡人很單純,交朋友就是交朋友,不會顧及年齡或者背景,相處自然就變得更自然、更輕松。因此,她也常鼓勵初來本地的學弟學妹,要找機會多跟本地人交流。
新加坡化——了啦?
除了早就學到用新加坡式語言溝通之外,姚曉云覺得口味上的改變,更能體現出自己的適應度。
在新加坡能夠隨時隨地享用到各國美食,令曉云覺得口福不淺。她既能吃到地道的中國美食解鄉愁,也能夠吃到如馬來風光、辣椒螃蟹、冬炎湯等各種好吃的食物。
也因為新加坡的食物選擇多,自己回到中國時反而有點不習慣。例如在這里的早餐選擇就非常豐富,曉云在中國時難免會想念本地的Kaya Toast和炒米粉。
話說到此,曉云突然遺憾地表示,到目前為止,還是無法接受兩種食物——羅惹和榴梿。她非常認真地問:不喜歡吃榴梿是不是就算不夠‘新加坡化’?筆者笑答,我父親是道地新加坡人,但最害怕的食物就是榴梿。
想融入本地社會,自然不是用食物來做判斷和區分。本地和外來人的主動和用心,才是促成和諧生活的最佳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