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練習,然后不斷考級、考證……得知許多上海人家像趕鴨子上樹那般逼著孩子苦練樂器且家長樂此不疲,耶魯大學音樂學院院長羅伯特淡然一笑,放松點,請再放松點。
在參加老碼頭公益音樂節(jié)的一場高峰對話時,老羅說了一句話:琴童天造。是音樂選擇了他們,而不是他們選擇了音樂。
學音樂,是為了學會感動
老羅講了個典故。當年,貝多芬已雙耳失聰,卻還堅持編寫一段復雜的樂譜,當別人質(zhì)疑他能否完成時,他在曲譜上寫道:Coming from my heart,gointo your heart.(來自我心,深入你心)。
音樂就是應(yīng)該用心來傳遞的,老羅說,所以,學音樂和樂器不應(yīng)該只關(guān)注學習本身。
音樂最重要的作用,是教會人怎樣將大腦與心靈溝通。一個孩子如果從音樂中學會了感動、流淚,學會了愉悅、悲傷,有了豐富的心靈,那對他未來的成長是多么好!
多年從事音樂教育,老羅見過成千上萬學音樂的少年。他說,在美國,學音樂的娃娃中,有1/5每天晚上是餓著肚子上床睡覺的(家境貧困),也有不少人從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或者母親是誰(家庭不完整),但學習音樂豐富了他們的內(nèi)心,幫他們成長起來,不管將來做什么工作,他們都會是有激情、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
當我們讓孩子學習音樂,應(yīng)該看重的是,這樣的學習是否豐富了他的精神、他的內(nèi)心。老羅摸著心口說。
馬友友不是練出來的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馬友友,而且我相信馬友友也確實不是只靠苦練就能練出來的。老羅很直白地說,他認識很多杰出的鋼琴家,即便在學習階段,他們一天也只練習一兩個小時,但他們的表現(xiàn)非常好,比那些一天苦練八九個小時的琴童更棒。
老羅相信天賦,他說要成為音樂大家,需要很多特質(zhì)。他聊起自己,我5歲接觸鋼琴,7歲開了首場演奏會,但對于當時的我來說,棒球、足球的吸引力更大。有一段時間我放棄了練琴,也像很多小青年一樣混酒吧、玩足球,也學了醫(yī)科,想當一名醫(yī)生。但我始終聽到心里有另一種聲音,感覺自己放不下音樂,于是我坐回到鋼琴前,生活徹底改變……老羅滔滔不絕,我想,是音樂選擇了我,讓我傳播音樂,去感動更多人。
盡管說琴童天造,但老羅也堅持:每個人都要學一樣樂器,以此豐富精神和內(nèi)心。當我們死去時,不會帶走任何東西,唯一可能留下的,就是我們的經(jīng)歷和傳奇,用以感動世人。而音樂是傳遞這種經(jīng)歷和感悟的好途徑。
很多人,終其一生可能只是個小學音樂老師,或者一個小樂隊的成員,甚至只是個懂得擺弄一兩樣樂器的百姓,但他們同樣改變著這個世界,讓它更美好。
平衡情感與技巧,先為孩子解鎖
對那些有音樂天賦的孩子,在培養(yǎng)他們情感的同時,樂器的技巧練習很重要。但培養(yǎng)技巧是個痛苦的過程,肯定會對情感造成壓力。
一個學生,如果練習音階、練習技巧的時間多于和家人吃飯、歡聚的時間,那他一定不會成功。老羅說,為此他自己一直很糾結(jié),我每天都在為這個事情作斗爭,尋找一個平衡點。
要找到這個平衡點,對老師和家長都是一項艱巨的考驗。這方面我有過很多失敗的教訓,老羅說,他曾教一個孩子練習鋼琴技巧,孩子在彈奏音階時不夠熟練,老羅當場就指了出來,孩子立刻有了抵觸情緒,越彈越糟。后來,老羅改用爵士樂彈奏法,再加上漸強漸弱的音律轉(zhuǎn)換,很快那孩子就喜歡上了彈奏音階,也輕松掌握了技巧。
我們先要給孩子‘解鎖’,讓他們不管學什么都能產(chǎn)生興趣,然后再提出一些要求,老羅強調(diào),關(guān)鍵是要多聽孩子們心里的聲音。
現(xiàn)在的孩子們已經(jīng)享受不到身為孩子的樂趣了,他們很少有機會去野外嬉鬧、撒野。我們在教他們東西的同時也剝奪了很多本該屬于他們的東西,老羅頗感無奈,他們這個年紀,就應(yīng)該說很多的‘不知道’、‘不愿意’,至于能不能在音樂上有所成就,交給天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