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樂器制作人作為職業匠人,他們對工匠精神有著不同于他人的深刻的體會。
把握工匠精神內涵 使之成為一種信仰
中國道家學派的標志性人物莊子在他的《庖丁解牛》一文中提到“技進乎道”,“技”所蘊含的內容除了包括高超的技藝之外,還有對所做事情心無旁騖的專注。這也就是今天社會所倡導的“工匠精神”。
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提琴制作大師鄭荃對于工匠精神的理解是:玩好一門手藝,首先要身經百戰,有大量的實踐經驗。其次,必須是完美主義者,對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容不得半點瑕疵;必須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日積月累。做好一件樂器沒有捷徑,必須心無旁騖,老實本份。作為一個樂器制作人,不能想發大財,生活上要得過且過;憑良心做事,不糊弄別人,也不糊弄自己。
提琴制作師、四川音樂學院何夕瑞教授認為:工匠精神是人們重新尊重文明歷史。產業革命以后削弱了工匠的地位,人們對量的需求超過了質,重提工匠精神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進一步對生活質量的新要求。“工匠實際上是一個國家的基礎人群,他們是現代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種存在。工匠精神是對年輕人勵志的需求,工匠精神的核心是敬業,任何一個成功的工匠肯定是熱愛他的行當的。”
提琴制作師田酈說:匠人,顧名思義,就是為技藝而生的一類人,而技藝本身就是匠人生命意義的體現。技藝的水準便是匠人生命意義的水準。精神,它是超然于物質的,或者說,它表達了一種對于技藝的非功利追求。同時,精神是技藝或者藝術的主宰,而匠人則是以實物這種特殊方式呈現其背后的精神。工匠精神是一句崇高的話語,因為它是生命價值與精神理念的合二為一,其終極體現即是對于作品超然于物質的追求,從而造就值得傳世的良品。
制琴大師曹樹堃認為: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細節,一種堅持精神。堅持是一個工匠的精神追求,一個終生的追求,甚至是幾代人的追求。曹樹堃說,工匠精神就是一種工作、生活的態度;工匠精神的最高境界猶如一種信仰。
鋼琴調律師、韶關學院教授姜力認為:工匠精神的確也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的習性往往會帶進人的各種活動中,比如德國人的生活態度是出了名的嚴謹、踏實、執著、有條理計劃性,這種生活態度自然會影響到工作的思維與勞動過程,因此在提倡從業者工匠精神的同時必須注意到國民素質的教育和提高,這有助于提高從業者自律、自強、愛崗敬業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