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森朵夫三角鋼琴是音樂會舞臺上的寵兒,因其精湛的制造工藝和出眾的音色享譽世界,往往是一琴難求。貝森朵夫(BOSENDORFER)鋼琴廠的是世界著名的3B( 奧地利的貝森多夫 Bösendorfer、德國博蘭斯勒 Blüthner、德國貝希斯坦 Bechstein)工廠之一。貝森朵夫鋼琴在兩個工廠生產(chǎn)。新廠在奧地利維也納南面10公里處,從木材加工開始的大部分鋼琴制造工序在此完成,老廠則承擔鋼琴制造的最后工藝,如調(diào)律、整理、整音、質(zhì)量檢驗和裝箱出廠。
貝森朵夫鋼琴廠建于1827年,創(chuàng)始人是伊格納斯·貝森多夫(Ignaz Bosendorfer),1794年生于維也納。師從備受尊敬的鋼琴和管風琴制作師約瑟夫·布羅德曼(Joseph Brodmann)。貝森多夫制造的樂器優(yōu)質(zhì)而堅固。年僅17歲的弗蘭茲·李斯特在音樂會上用貝森多夫的鋼琴演奏曲目后,貝森多夫的名聲大振。一夜之間,聲名便在世界鋼琴制造業(yè)躍升為首屈一指。李斯特不僅對這種鋼琴音色非常著迷,更因為貝森多夫的鋼琴結(jié)構(gòu)牢固,能充分承受李斯特大力的演奏風格。1883年,貝森多夫鋼琴在維也納工業(yè)展會獲極高的殊榮,同年,國王費迪南一世冊封該琴廠為皇家鋼琴制造商。1850年,更因為維也納音樂會名噪全球。至今仍在金色大廳最榮耀的位置展示其傲人雄姿。不少鋼琴家稱其為意境深沉,含蓄不發(fā)。感覺大有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的意思,著名的音樂家巴斯豪克說貝森多夫鋼琴不止是一件美麗的樂器,它更體現(xiàn)了維也納的音樂傳統(tǒng)。
貝森朵夫鋼琴廠經(jīng)歷了曲折的道路,上世紀30年代初的世界經(jīng)濟危機使工廠實際處于停頓狀態(tài),二次大戰(zhàn)中1944年工廠毀于戰(zhàn)火。60年代初工廠瀕于破產(chǎn),1966年在美國全鮑爾公司的借助下才幸免于難。貝森朵夫鋼琴聲譽很高,但產(chǎn)量很小,年產(chǎn)約800臺三角鋼琴,最近幾年,也開始生產(chǎn)立式鋼琴了。
貝森多夫鋼琴有著強勁如歌唱般的音色。這來源于其出色的整音工藝,貝森朵夫的整音工序顯示了它最高水平的工藝水準,可以根據(jù)不同用戶對音質(zhì)的不同需求,指定專門的技師進行整音,最后的整音工序大約要花費8小時,有的甚至要花費16小時。和大多數(shù)德國鋼琴廠一樣,貝森朵夫鋼琴的弦槌也是采用德國雷奈廠的。弦槌氈呢的硬度和擊弦點與音質(zhì)的關(guān)系至為重要,一臺鋼琴要經(jīng)過2~3小時的擊弦,以觀察琴槌的硬度合適與否。
貝森朵夫鋼琴的鋼板在捷克的一家翻砂廠加工、磨光、鉆孔,油漆則在本廠完成。生產(chǎn)用原木一般要自然干燥10年,再鋸切成材料并繼續(xù)干燥3年。每批木材都標有干燥期,制作音板以用戶地區(qū)的氣候為依據(jù),來選擇合適的制作月份。完工后還要放置在恒溫恒濕室中處理半年。音板的涂料配方則對外保密。貝森朵夫是世界上制作最慢的品牌鋼琴,它的一架音樂會用鋼琴的生產(chǎn)要花上四年多的時間,其中一半的時間是用來等待木材干燥,可見其制造工藝的細致和對質(zhì)量要求的苛刻程度。
世界上最大尺寸的三角鋼琴是在貝森朵夫廠生產(chǎn)的。7英尺(212厘米),7英尺4英寸(225厘米)和9英尺(275厘米)的大鋼琴在低音部都有附加的第四個音符,9英尺6英寸(290厘米)的帝國大鋼琴則有九個附加的低音音符延伸直至CCC。盡管這些音符很少演奏,但更長的音板和連接部增加了低音的諧振。由云杉實木制成的音板與音階結(jié)合,達到高音柔弱甜美、低音強勁有力的效果。可拆卸的高音部的弦枕條,使大修方便,也使框架減少聲音的吸收。 通體單弦結(jié)構(gòu),改善了調(diào)音的穩(wěn)定性,在琴弦斷裂時,便于修理。
備注:貝森多夫鋼琴生產(chǎn)日期和序列號
1828----4 1830----200 1840----490 1850----3000
1860----5000 1870----6400 1880----9300 1890----12200
1900----15640 1910----19250 1920----22530 1930----25350
1940----26290 1950----26960 1960----28017 1970----29109
1980----33444 1990----40384 2001----45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