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鋼琴家陳薩下周日將登陸東藝音樂廳舉辦獨奏音樂會。對于熱心聽眾來說,之前陳薩多次來滬演出都是在協奏曲中擔任獨奏,因此對于這次的個人獨奏會,他們對陳薩給予更大的期盼。而剛在廣州結束拍攝微電影的陳薩也坦言,今年和上海格外有緣,但獨奏會是第一場,我不喜歡用演出的數量說明什么,不過對我來說,獨奏會才是最能代表我的特點和想法的演出。
打開電腦查看音樂會節目單,究竟怎樣的曲目能代表陳薩的特點和想法呢?我們發現,陳薩給聽眾的這份節目非常另類,完全異于我們平時的習慣。除了貝多芬、勃拉姆斯、德彪西三位古典大師各一部作品外,陳薩還安排了多部當代作品。更令人驚異的是,她把這些作品與古典曲目交叉羅列,大玩穿越游戲。陳薩表示,近期受網絡傳言2012末日言論的影響,讓她感觸頗深。所以她將本場音樂會看成是時間終結之前的一次獨奏會,但更多是想通過音樂會帶大家回憶時光飛逝、眷戀愛與溫暖。
音樂會從海諾·艾勒的《鐘》開始,作曲家曾經歷了痛苦的戰爭時期,妻子被帶去集中營慘遭殺害。顯然,《鐘》帶有極其強烈的人與命運抗爭的色彩。
而另一位當代作曲家阿沃·帕特的《致阿麗娜》被安排在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與勃拉姆斯晚期鋼琴小品(Op.119)之間,陳薩將三首作品揉捏在一起后,便脫離了傳統的理解方式,濃墨重彩紛至沓來,形成一幅略顯陰暗的油畫畫面——苦澀與悲情,艱辛與求索,孤獨與期盼,仿若歷歷在目。
而在下半場,王笑寒的《惲壽平畫意》和德彪西的《貝加莫組曲》又一掃上半場那種壓抑的陰暗畫面而轉為色彩斑斕的寫意山水,同時給人撥云見日的感覺,音色開始變化多端,曲風漸入飄渺愜意。
壓軸則是梅西安的兩部作品《欣喜歡悅的注視》和《圣嬰耶穌之吻》。在經過一系列翻云覆雨般的狂野熱情與消極低沉之后,出現一個極其甘美的尾聲,使這段音樂充滿了博大的愛意。陳薩說:雖然很難用語言來形容這種感情的真諦,但是希望可以讓現場觀眾通過我的音樂領略到其中的愛與眷戀。
在我國年輕的鋼琴家中,陳薩可說是一位邀約不斷的演奏家。我們經常在各種媒體與海報上看到她的演出廣告。對于經常在舞臺上演奏有時又難免重復曲目的現象,陳薩直言不諱地說:彈作品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第一次完成的時候會特別有成就感,但你演奏不下五次甚至更多的時候,你會隨著曲子風貌、心里的精神世界也隨之變得有趣,對曲目的理解也會更加豐滿,不必擔心重復的問題。一旦入了門,那道門就打開了,可以說是我找到了音樂,但更可能是音樂找到了我。古典音樂于我而言是特別純粹的東西,它滲透到了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中,讓我帶著審美的心態去享受音樂帶給我的潛移默化,這慢慢地讓我成為了一個帶著潔癖享受音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