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已經慢慢進入大家的生活,這個我非常高興。這樣,廈門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音樂之島。鄭小瑛近期做客東南網《我們為什么愛上廈門特區建設30周年30位新廈門人的特別故事》第十二期視頻訪談,聊起她與廈門的故事,聊起她對音樂的執著。與她同期接受訪談的另一位嘉賓,是愿以畢生心血鑄就最美好的琴魂的高級調律師、世界鋼琴技師黃三元。
鄭小瑛來廈門緣于至今已成為廈門名片的愛樂樂團。1997年的春天,我接到一個電話。這個電話改變了鄭小瑛的生活。當時,廈門想以公助民辦不占編制的方式組建一個交響樂團,想聘請鄭小瑛這位曾任中央歌劇院首席指揮、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的建國后第一位女指揮家擔任組織者和指揮。
雖然經費由廈門市解決,但廈門適合音樂的發展嗎?抱著了解的心態,鄭小瑛來到陌生的鼓浪嶼,當晚,那樹影那路燈和那傳來的一兩聲鋼琴聲,真的是非常優美。隨后,她又參觀了陳嘉庚先生的鰲園,并深為感動。她覺得廈門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最終她決定來到她心中很遙遠的廈門。1998年9月9日,廈門愛樂樂團在鼓浪嶼音樂廳舉行了建團首演。
號稱樂器奇才的黃三元是土生土長的廈門人。雖然從小鐘情音樂,也喜歡鉆研樂器制作,但因家庭原因,他年輕時在木模制造廠當了6年的木工。直到1978年,時年23歲的他考進福建省歌舞劇團,從此與鋼琴結下了不解之緣。
上世紀90年代在外闖蕩了一圈之后,黃三元于1996年回到家鄉,先后創辦了廈門三樂鋼琴有限公司和鼓浪嶼鋼琴藝術館,并生產出廈門第一臺自己的鋼琴仙諾克鋼琴,后又擁有了鼓浪嶼鋼琴。黃三元覺得自己所做的樂器制作是音樂的基礎性工作。
他與鄭小瑛有過多次合作,鄭小瑛評價說:他很執著地追求樂器音色的改善和制作。上世紀90年代末廈門在音樂方面的配套還很落后,鄭小瑛回憶:沒認識黃三元之前,提琴開膠了都要打包到廣州去修。
和者日眾:
培養音樂人才 同享美好音樂
琴島鼓浪嶼雖然久負盛名,出了像著名鋼琴詩人許斐平、著名鋼琴家殷承宗等鼓浪嶼之子,但2002年一次有規格的比賽中,廈門的很多琴童連復賽資格都沒拿到,當時還是鼓浪嶼之子擔當評委主席。鄭小瑛說,因歷史的原因,當時廈門音樂信息閉塞,音樂高等教育發展也慢,很少有好的老師來廈門,但廈門音樂人還自我感覺良好,這次讓大家受了刺激,開始奮起直追,也請了一些老師來。
這幾年廈門的孩子開始有人在全國比賽中獲獎了,廈門音樂學校培養出人才也紛紛回來。鄭小瑛高興地說,樂團現在已經開始和新二代的鼓浪嶼之子合作開音樂會了。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剛來廈門的時候,免費的交響樂都沒人來聽。除了人才培養,訪談中鄭小瑛還回憶起廈門高雅音樂從無人問津到融入大眾的過程。她說大家覺得聽著沒意思,票連送都送不出去。鄭小瑛覺得是好東西就應該讓更多廈門人懂得欣賞,她定下一個規矩:每周五愛樂樂團都在鼓浪嶼舉辦免費的交響樂演奏。正是陽春白雪、和者日眾的信念讓她和她的愛樂樂團堅持了十多年。
這期間,她把被聽眾和業界所津津樂道的鄭小瑛模式也帶到了廈門,演奏前后她會騰出時間,專門給觀眾普及歌劇和交響樂的知識。 你去播種,你去辛勤澆水,它就可以成長起來。她說,讓人認同音樂,培養興趣,讓人會欣賞、能看懂。
而擅長鋼琴、提琴等多種樂器的制作、維修的黃三元,除了設計制造出達到國際聲學品質穩定性最高水準A級的SL-125鋼琴,填補國內鋼琴歷史空白,還在廈門五緣灣設立了鼓浪嶼鋼琴藝術館。
館內,圖文和實物結合,向廣大廈門市民介紹鋼琴發展史、鋼琴制作工序、鋼琴零件,并展示古董鋼琴和現代鋼琴。他計劃展出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制造流程,為大家揭秘音樂背后的密碼。他說,很多學校組織學生來參觀,他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我希望更多人在藝術館了解音樂、喜愛音樂,也希望為廈門音樂人才培養盡一份力。
在愛樂樂團里,鄭小瑛也特別重視年輕人的培養。這里不認文憑和職稱,只認實力。中專生PK掉雙碩士海歸,這是鄭小瑛提到的典型例子,她認為年輕人要覺得有奔頭。實際情況也是如此,演奏狀態好,承擔重要的工作,就高工資;懶惰或不能演奏,就不能有這份報酬。2010年6月,廈門工學院鄭小瑛歌劇藝術中心成立,鄭小瑛說,以此幫助學過聲樂并有一定造詣的年輕人。歌劇藝術中心能夠完成歌劇全方位的培訓,在全國算得上是第一個。對于音樂人才的培訓,黃三元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告訴記者,他們正準備和廈門一所學院合作辦調律班,培訓調律師。
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
評價你的還是文化
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要評價你的還是文化。把音樂文化做上去,人們通過音樂文化來了解你的城市發展水平。這是鄭小瑛對音樂文化與城市發展關系的認識。
令鄭小瑛引以為豪的交響詩篇《土樓回響》,曾獲得了音樂最高獎金鐘獎。這個創作緣于一次回永定的尋根之旅,鄭小瑛說,當時去土樓一看,那個文化氛圍令她很震撼,于是回廈門邀請作曲家劉援創作了這部土樓交響樂。這部長達40分鐘的中國大型交響樂,創下演出最高紀錄,鄭小瑛說,至今已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了56場。演出之后,一些西方高端旅客過來,談到這部土樓交響樂對他們的影響。她認為,從這里西方主流社會能夠評價廈門的文化品位和經濟實力。
鄭小瑛努力推動高雅音樂品種的創新和引進,中文版的《茶花女》和校園版的《紫藤花》參加了首屆中國歌劇節。鄭小瑛高興地看到,這幾年廈門市政府還加大了對樂團的支持,2009年成立了廈門愛樂樂團理事會,潘世建副市長被推選擔任了理事長。她說,愛樂樂團和歌劇藝術中心一定能夠為廈門和福建提供更多、更好的音樂作品和音樂表演。
對于下一步的發展,鄭小瑛希望樂團能擁有一個與演奏水平相稱的,向國內外來賓展示的一個音樂天堂(音樂廳)。黃三元則表示很關注文化產業,不僅是因為自己在做鋼琴,他說:你看歐美的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例比較高,文化產業的帶動作用非常大。美國的文化產業占整個GDP的25%,英國達到11%,而中國只占到2.6%。他認為,廈門把文化產業做得再好一些,音樂氛圍再好一些,會吸引全世界各地更多的人來這里。
(東南網記者 鐘金華 周艾連)
寄語到廈門來工作、生活的新廈門人:
鄭小瑛:因為廈門給音樂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寬松空間,我們才可能在這個舞臺上演繹出一些合乎藝術規律的事業來。
黃三元:中國乃至于全世界對文化產業特別重視,我希望廈門文化產業做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