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許多學生學了三、四年的鋼琴,演奏水平也還不錯,但拿著一條并不太難的樂譜,居然唱不準音高。有些學生始終搞不清楚大調與小調的區別,彈奏中國作品,更是找不到樂曲的風格。試想,一個分不清和聲色彩,搞不懂曲式結構的學生,能夠把握樂曲的思想內涵嗎?能夠獲得純技巧以外的東西嗎?該教程的問世,說高興都還來不及,怎能說是脫離實際呢?
全國鋼琴考級施行了8年左右,產生了較好的社會效應。它使學琴者有了追求的目標,使教師能及時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并不斷鉆研教材,改變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水平。業余學琴,既要學習演奏技術也要學習相關理論,使學琴者有個近、遠期的目標和檢驗的手段和規范,而此通知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白。
的確,中小學生的學業負擔是非常沉重,但這是長期應試教育的結果。教育部多年前就提出要推行素質教育,可惜有些地方口頭喊抓素質教育,實際上仍然暗中搞應試教育,講求升學率。學生的負擔能不重嗎?教育的渠道主要包括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學業負擔重,是學校教育出了什么問題,還是忽略了教育的另外兩個渠道。
我們姑且不談論這個問題,僅僅一個基本素養考級又能占去學生多少時間呢?把演奏與理論加起來,一學期也才兩次(多數地區一年才兩次),而學生在學校每門功課都要考數次(單元、期中、期末、會考、統考等等),兩者比較一下,音樂基本素養考試又能占百分之幾?
發達的國家,對社會音樂教育和家庭音樂教育的成果,常常要進行社會性的規范考查,以便為業余學生已獲得的音樂演奏和理論水平作出公正的、權威性的鑒定。一個學生演奏通過九級、十級,而沒有理論水平的考查,那他的業余學琴就不完整。順便說一句,有些學生一年內跳幾級,無疑是既盲目求快又增加負擔,這才是不可取的。假如有學生要求兩年考一級的話,既有目標又沒有太大的壓力,那才是輕松愜意的事情!。如果說教程中內容的安排有什么欠妥,那是可能的,在實際使用中,會有眾多同仁提出各種好的建議,供專家、編委們參考、修改。那時,這本教程將更適用、更合理、更完善、更有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