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初的《時事畫報》刊出了音樂療病的新聞,音樂療法的出現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西洋音樂在廣州的普及程度。
上世紀三十年代馬思聰常在長堤音樂廳演奏 鋼琴大師魯賓斯坦曾來穗獻技
琴縱三尺,橫五尺,藏櫝中;弦七十二,以金銀或煉鐵為之弦,各有柱,端通于外,鼓其端而自應……列位看官,這段文言文說的不是別的,恰是450多年前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從西洋千里迢迢帶來的古鋼琴。當年,遠至香港、澳門,都是廣州府的地盤,利瑪竇在澳門展出了他的看家寶貝—古鋼琴,引來了當地居民的興趣。用利瑪竇自己的話來說,他們喜歡它那柔和的聲音和新穎的結構。
不過,古鋼琴在廣州府不過是驚鴻一瞥,很快又跟著利瑪竇遠赴京城,取悅皇帝去了。直到1842年,第一批現代鋼琴由英國商人從曼徹斯特運來廣州。隨著教堂和教會學校慢慢興起,西洋音樂也漸漸走進普通人的生活。到了清末,西洋樂器坊在街頭并不少見,著名地方志學家鄔慶時所言古琴,六十以上人尚多有好之,至少年,則群趨于胡琴、月琴、洋琴、風琴的情形,正是廣州人精神生活開風氣之先的寫照。
開風氣之先 廣州民俗嬗變系列四
西樂初來 利瑪竇遠道而來 古鋼琴隨之入粵
列位看官,在1921年廣州建市以前,廣州府可是比廣州城要有名得多,地盤也大得多,像現在的中山、珠海直至香港、澳門,都屬于廣州府的范疇。早在十六世紀中期,葡萄牙商人獲準在澳門居住,洋人所到之處,少不了建起幾所教堂,宗教音樂自然如影隨形。1582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著他的看家寶貝—一架歐式古鋼琴在澳門上岸。很快,澳門的三巴寺里就響起了清越的鋼琴聲,吸引了不少當地人前去聆聽,利瑪竇對此頗為得意地說:他們也羨慕我們的樂器,喜歡它那柔和的聲音和新穎的結構。
第二年,利瑪竇從澳門來到肇慶,建起了內地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教堂里的西洋樂器仍是吸引本地人的一大法寶。不過,西洋鏡雖然好看,要普通人說出道道來卻不容易。再說,這鋼琴在廣東只此一家,別無分店,真正有幸接觸的還是極少數人。
后來,利瑪竇帶著古鋼琴遠赴京城,與多位士大夫交好,他們用文字記錄了下來,有人說:有外國道人利瑪竇,出番琴,其制異于中國,用鋼鐵絲為弦,不用指彈,只用小板案,其聲更清越……只有小板案,到底是怎么個案法呢?清朝《續文獻通考》寫得更明白:琴縱三尺,橫五尺,藏櫝中;弦七十二,以金銀或煉鐵為之弦,各有柱,端通于外,鼓其端而自應……據記載,利瑪竇還寫了幾首宣傳教義的古詩,配上調子,取名《西琴曲意》,可惜譜子失傳了。
說實話,第一臺歐洲古鋼琴雖是從廣東進口并遠赴京城的,但其影響力畢竟太有限了,對普通人來說,西洋音樂仍是極遙遠的存在。直到1842年,第一架現代鋼琴從英倫三島遠道而來,廣州坊間才慢慢有了清越的鋼琴聲。
逐漸流行 市民見多識廣 西洋樂器暢銷
說廣州民俗開風氣之先,真是一點都不夸張。就拿現代鋼琴來說吧,1709年由意大利人制造出來以后,不到一個半世紀就在廣州安家落戶了。看官您可別覺得一個半世紀的傳播時間算得上有多長,那時又不是什么信息社會,就算在歐洲,鋼琴主要只是供上流社會把玩,職業音樂家群體也才剛剛出現,連莫扎特這樣最杰出的音樂家,沒了皇室的青睞,落得個貧病而死的結局,令人扼腕。廣州在那個時候就已引入鋼琴,算得上走在時代前列了。
1842年,一名英國曼徹斯特商人遠渡重洋,為廣州城運來了第一批鋼琴。關于這個首吃螃蟹的商人,坊間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可惜不能考證真偽。據說他當時對廣州的鋼琴市場規模充滿期待,認為平均每百戶人家一臺鋼琴,無疑也是個巨大的銷售市場,于是充滿自信地引領著浩浩蕩蕩的船隊,運來了大批鋼琴,孰料乏人問津,大大蝕了老本,郁悶到不行。
進口商郁悶不郁悶,咱們管不著,反正琴聲慢慢在城里響了起來。1846年,廣州出現了第一座基督教堂—東石角浸信會堂(今八旗二馬路附近)。每當教徒做禮拜時,這里就會傳出悠長的圣詠和清越的鋼琴伴奏。當石室圣心大教堂落成后,鋼琴更成了不可或缺的彌撒伴奏樂器,隨著教眾漸漸增多,以鋼琴為代表的西洋樂器也漸漸從教堂擴散至民間。鋼琴堂而皇之地擺進了上等人家的客廳,在聚會上為主人增光添彩,撈足面子。
除了教堂,學校也是琴聲最多的地方。拿廣州第一所女校—成立于1872年的真光書院來說,音樂是學生的必修課之一,校長那夏禮女士每周都會抽出固定時間,教授學生樂理知識以及演奏。教會舉辦音樂會或唱詩活動時,真光學生就會前往,獻奏數曲,贏得滿堂彩。
據統計,到1919年,廣東已有大小教堂900多所,教會學校也有近千所,這些教堂和學校對西洋音樂的普及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事實上,到19世紀末,年輕人對西洋樂器的追逐已形成了一股風潮,以致著名地方志鄔慶時這樣寫道:古琴,六十歲以上尚多有好之,至少年,則群趨于胡琴、月琴、洋琴、風琴……求其知其有古琴者,已不可得。琴之名存,而琴之實將亡矣。老先生的寥落之感,溢于言表。
音樂盛宴 長堤音樂廳 常有大家亮相
不過,西洋樂器雖然慢慢開始流行,但在清末民初的廣州城內,還真找不到一家正兒八經的音樂廳。幸好位于長堤的基督教青年會有個可容納500人左右的禮堂,里邊配備了一架三角鋼琴,這里就成了獨一無二的音樂廳。
雖說地方簡陋了一點,但來長堤音樂廳開演奏會的卻不乏大家。比如著名音樂家馬思聰,就在這里開過好幾場演奏會,引得聽眾如癡如醉?!稄V州民國日報》為此做了專門報道,贊譽稱馬君天才,名符其實,技藝已造極峰。1931年,私立廣州音樂學院成立,時年19歲的馬思聰出任院長。彼時,位于上海的國立音專也才剛剛成立4年,院長蕭友梅也是廣東人,而且還是在第一所國人所辦的洋學堂—時敏學堂接受的音樂啟蒙教育。不過,蕭友梅當時已是43歲,馬思聰比他整整年輕了24歲。音樂神童之譽,名副其實,他后來在廣州寫就的《思鄉曲》和《牧歌》等名曲更感動了千千萬萬國人。以冼星海、馬思聰、蕭友梅為代表的廣東音樂家群體,代表著當時中國現代音樂的最高水平,此亦是廣州在西方音樂的普及方面開風氣之先的最佳寫照。
回到普通人的音樂享受上,長堤音樂廳著實功不可沒,基督教青年會還經常邀請國外的知名音樂家來開演奏會。在1929年11月30日舉行的中西音樂會上,就有來自德國、美國、日本以及中國的27位音樂家登臺獻藝,為觀眾奉上了一席豐盛的音樂大餐。
說起民國年間廣州舉行過的音樂會,還有一位大家不可不提,那便是世界級鋼琴家阿圖爾·魯賓斯坦。1935年,魯賓斯坦在東亞各國巡回演出,順便造訪廣州,并在嶺南大學舉行了一場演奏會。由著名音樂隨筆作者辛豐年老先生所著的《阿·魯賓斯坦繽紛錄》曾這樣描述魯賓斯坦事后的回憶:供我使用的那架琴好得驚人,大大激發了我的靈感,我彈得比以前任何一場都好……這一場音樂盛宴,也因其世界頂級的水平,永遠載入史冊。